第56章 要是考上秀才多好(2 / 2)

有八卦地学子又问孙家人:“定永,听说你大姑丈家族了,出了好多秀才。”

方圆百里,就没人不知道孙大姑的,更知道她嫁到府城,成为有钱人。

孙定永得意地说:“何止是秀才,举人,进士都有呢。听我大姑说,他们未出五服的堂爷爷在京城当官的呢。”

郑氏学堂的学子听到后,纷纷发出羡慕的感叹。

连不爱说话的杨清北也感叹地说:“还是府城好,在府城上学,容易科考呢。”

孙山也是这样认为的,师资力量很重要。除了学子的天赋,后天的学习环境影响更容易影响学生。

大家东聊聊西聊聊,村长家的孙子定南低声地说:“我刚才听到,夫子家也要去徭役,但他们家不去,选择出钱,你们猜,要多少?”

众人白了他一眼,谁不知道呢?

穿灰色衣服的学子嗤笑一声:“年年都5两的,怎么了,今年不是?”

黄阳县潜规则是没功名有钱人只要出得起钱,就不用服徭役。

一年两次的徭役,需要交5两。

孙定南不理会同窗的嘲笑,看了看周围,夫子和郑伯都不在,才安心低声说:“不是5两,升价了,要6两。”

众人听到后心一跳,竟然升价了。

6两,普通农家一年都赚不到。

咱们的学杂费一年只不过3两。

6两,足够我们读两年书了。

孙定南满意地看到同窗们惊讶的表情,笑着说:“黄阳县是穷县,县令大人肯定想多收点钱。反正富贵人家,肯定会选择交银子,不去服徭役。”

像孙家村,就没想过不去的,官家也甭想赚孙家村的一个铜板。

徭役的事,越说大家的心情越沉重。

包括孙山。

孙伯民夫妻一直担忧孙山的身子受不了服役。

早早就计划好,多赚几个铜板。

等孙山到年纪去服役,孙伯民又老到不能服役,就选择交钱给官家。能交一年是一年,尽量要孙山不需要去服役。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总替儿女想最远。

邦邦邦声响起,郑氏学堂的下午课正式开始。

郑童生走了进来,先抽查学生刚学的知识。

孙山和杨清北一字一句地背出来,还正确地用上京话读了出来。

至于德哥儿,背得磕磕碰碰,读得也磕磕碰碰。

郑童生严厉地说:“今天务必会背,会读,才能放堂。”也就是德哥儿要单独留在课室背书读书。

当郑夫子一走,德哥儿委屈巴巴地看着孙山。

孙山不理会他,拉着杨清北到小池边练字。今日事今日毕,勿将今事待明日。

德哥儿,你还是好好背,好好读吧。

今天和昨天一样,孙山一边写一边读,一边练习,一边背诵。

遇到忘记怎样读的,就请教杨清北。

同样,杨清北不理解其意的就问孙山。两个人倒因为互相学习,同窗情变深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