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执着和忙碌(求月票)(2 / 2)

但,陈国华早就安排好了,先是系统、概论等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才是精细化的学习。

精细化学习,就会分开不同的小组,专门去攻克不同的技术。

比如扫描电子显微镜这一块设备,就会分为三个学习小组,不同小组的人学习不同的技术知识。

如此情况,其实就有点类似后世那些大厂或者外企公司的精细化管理了。

比如软件开发一样,会分为需求工程师、产品经理、软件设计师、测试工程师等等不同的岗位。

搞研发也是一样的,肯定需要不同岗位之间来进行协调完成。

因此,到了这里,肯定是需要更加细致地区分开各自需要负责的具体事务了。

如此一来,需要学习的知识就会被模块化、简单化了。

三个多月的时间作为岗前培训,已经是非常多的时间了。

其实,如果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技术,陈国华也不至于这么麻烦。

听到陈国华的话,邱宗岳当即便说道:

“这些你不用跟我说,你来规划就可以了,我只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任务.”

“领导,如果您只是需要纳米级别晶体管的话,那么八月份左右应该是可以拿出来了.”

陈国华沉吟着说道。

他能够有把握的一点,那就是这个月月底或者下个月初,肯定能够拿出中性质谱仪。

只要这些这边都拿出来了,那么就可以制造纳米晶体管了。

可是制造出来也没用啊,它没办法卖。

并且,最重要的还是芯片,而不是晶体管了。

因此,光刻机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离子注入设备。

听到陈国华一直强调光刻机,邱宗岳都不由纳闷地说道:

“你说的这个光刻机,真的有那么难吗?”

“领导,它对我来说,当然不难,可是对于其他研究员来说,就很难了,我又不可能一直造光刻机,而且我一个人造光刻机的话,您知道需要多长时间吗?”

“多长时间?”

“五年!”

嘶!

如果让陈国华一个人专注着造光刻机,需要花费五年的时间,那确实不可能。

有这样的时间,都足够陈国华作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来了。

好吧,当他没问过!

邱宗岳倒吸了一口凉气,旋即识趣地没有再提这件事了。

反正他就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就可以了,冲锋陷阵的事儿,就交给陈国华了。

离子加速器出来之后,除了振华研究所和原子所二部知道之外,也就是邱宗岳等领导知道这件事了。

伍先生这次并没有过来振华研究所,而是专门给陈国华打了一个电话。

并且在电话里夸赞了陈国华一番,同时还表示,会给他们研究所送来十头大肥猪。

“你们搞研究的科研人员,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大家那么辛苦工作,可不能缺了营养,不能再出现之前营养不良导致的科研事故了”

对于伍先生提及的这件事,陈国华也略有耳闻。

是大西北那边的导弹研发项目,有位科研人员,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色盲,引起了一次试验的失败。

这件事不仅在大西北那边传开了,伍先生、邱宗岳他们也跟陈国华聊过这件事。

因此,确保研究员的营养,绝对是头等大事。

毕竟,如果再出现类似的事儿,拖慢研究进度还是小事儿,出现了重大的科研事故,才是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呢。

“领导,您请放心,我们振华研究所,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儿”

陈国华在电话里作出了保证。

振华研究所跟其他研究机构可不一样,后勤几乎都是外面派过来的,就连研究员,也都是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

更别说研究所就在京城,可谓是大家的眼皮底下,不管是什么小动作,绝对可以被第一时间发现。

而且,陈国华也不会搞这样的小动作,更不可能允许其他人搞这样的小动作。

在这一点上面,葛守志就做得非常好了。

跟伍先生结束通话之后,陈国华沉吟了一下,然后就去了实验室。

港岛,华润公司。

最近的柳冠中,也成了大忙人。

由于鹿乔山弄出来的数学期刊国际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在有不少人都堵在了华润公司门口。

一开始,华润公司的工作人员,对于那些突然多出来的信件,也没有当回事儿。

毕竟信件也注明了是写为陈国华的信件。

尽管很多信件是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欧美、东京、港岛等很多地方。

但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信件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所以,工作人员也只是简单上报给柳冠中之后,就把信件给转寄回了内地。

柳冠中当时也没当一回事儿,却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

卡拉比、斯梅尔等老外,第一时间就来到了港岛。

由于找不到陈国华,也不可能坐以待毙,所以大家都直接选择跑去华润公司这边咨询了。

伴随着咨询的人越来越多,柳冠中也知道了这件事。

经过了解之后,他才知道华润公司之前忽略了什么大事儿,也才知道陈国华的那些论文,居然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能够把这些老外,甚至可以说是宅男天团,从万里之遥的地方,给召唤到港岛这边,由此可见陈国华的论文,到底有多牛掰了。

毕竟,普通的,可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前来华润公司咨询的数学家,就超过五十人。

还好这些人,大部分都算是有钱人。

毕竟有不少人,他们赚的是美元,就像卡拉比一样。

或许卡拉比这个人的名气不是很大,但人家的能力可不差。

不管是做翻译工作还是教书,人家的工资也不低。

加上此时的港币跟美元之间的汇率差,所以持有美元的卡拉比等数学家们,在港岛这边,自然也是可以活得十分滋润的。

只不过,他们也是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一直待在港岛这边。

柳冠中正头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京城那边传来了消息。

报告会即将在九月上旬举办,到时候再欢迎大家前往白云城的中大校园进行参加了。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卡拉比、斯梅尔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然而,大部分人是离开了港岛,准备九月份之前再来白云城参加报告会。

但是卡拉比和斯梅尔两人却想要前往京城,他们想要见到陈国华,想要交流一下论文。

好家伙!

这件事,柳冠中可做不了主啊。

于是,这件事就又传到了文津街这边。

伍先生知道这件事之后,直接喊上了邱宗岳一起,来到了振华研究所这边找到陈国华。

后者得知这件事后,迟疑了一下,道:

“领导,如果我不想见他们的话,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你不想见他们?呵呵,我们还想着你可以说服他们留下来呢.”

伍先生是开玩笑的话语,陈国华却不得不重视起来。

他没想到伍先生会是这么想。

不过他转念一想也就明白了,内地此时太缺乏人才了。

而卡拉比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从意呆利逃亡前往北美的,而此时的内地,同样是和平年代。

尽管经济相对落后了不少,但这不是正好雪中送炭嘛,只要卡拉比他敢来内地,内地这边肯定会扫榻以待啊。

可陈国华看完卡拉比的资料之后,却摇头道:

“领导,我确实不太想见他们,而且想要说服他们留在内地,难度还是太大了”

“卡拉比也好,斯梅尔也罢,人家都是搞纯理论研究的学者,对我们内地来说,其实帮助并不大.”

“当然了,他们原来留在内地的话,也是可以进入大学,帮助我们培养更多的人才,甚至也可以参与一些需要大量计算的科研任务”

就像秦元勋等这样的数学研究员,他们的数学能力在科研项目当中,其实就是相当于计算机。

当然了,如果较真起来,那肯定是研究员更厉害一些。

众所周知,北方那边搞科研就贯彻一个原则:大力出奇迹。

他们做航天科研项目,造航天飞行器的发动机等等,都是召集大量的科学家,比如需要大量计算的时候,都是分成不同的科研小组,让这些数学家来进行计算。

只有经过更加精确的计算,他们才会进行下一步的试验。

因此,他们这样搞,科研成果就可以很快出来。

相反,在北美那边,他们这边搞科研的话,就是一个原则:砸钱!

同样是航天飞行器,北美这边的话,就会拿出大量的钱,让这些科研工作者拼了老命去钻研。

一个技术研发团队不够,那就再加钱,再来多几个研发团队。

比如普惠公司、通用动力、雷神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等等,全都受到他们航空工业局的科研任务指派。

而这些公司又会细分一些小任务,然后交给专业的公司去专门解决一些零部件的研发工作。

比如ibm、计算机公司等,他们的计算机订单,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从北方和北美这两大巨头之间的科研方式,也可以知道,当然还是拥有众多科学家的北方更胜一筹。

听到陈国华的话,伍先生和邱宗岳两人都默然点点头。

前者说的是事实,不管陈国华是否愿意跟卡拉比和斯梅尔两人见面,想要说服后两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更重要的是,留下来之后,同样也有可能带来各种麻烦。

陈国华不乐意见面,或许就是想到了这些潜在的风险吧?

“既然这样,那就让他们九月份再来白云城吧,到时候你在跟他们好好交流一下.”

最后,伍先生只好如是说道。

对此,陈国华除了点头之外,心里却是松了一口气。

他可不想让卡拉比他们留下来,因为到时候即便他遁入闭关修炼了,只怕也会被喊出来解释一下情况。

反正这样的事儿,还是别去招惹了。

太麻烦了!

因此,刚才他想都没有多想,直接就拒绝了。

外来的和尚,不是不会念经,而是不如自己培养的学生更有性价比和忠诚一些。

原时空历史上,八九十年代那会儿,几乎是知识分子都想逃离内地,前往更加富裕的北美。

一些书籍的宣传也是在讲述北美有多么富裕等等之类的事儿。

还有那些文青,还特么很会装,拍摄一些常青藤大学校园的照片,讲述北美的大学生活有多美多美。

好家伙,好像就是去了北美之后,可以财富自由了,想干嘛就干嘛。

并非每个人都是曲婉婷,有一个深爱着她的母亲,愿意为了让她过上好日子,而自己跑去踩缝纫机的。

说起来,原时空的时候,陈国华刚上大学那会儿,也曾经向往过北美那边的生活。

可直到他穿越,也仍然没有去过踏足过那片土地。

由此可见,当初八九十年代那些公知写的文章,做的宣传工作,有多么好了。

只能说,人家北美确实是一个很会放牧的牧羊人。

在远程放牧这件事上面,确实是全球顶尖的水准。

可怕!

陈国华觉得,等到这个时空的八十年代,肯定是不能够再有这样的事儿发生了。

“也不知道王学国那小子,最近学得怎么样了”

想到这些事儿,陈国华又不由想到了远在哈工大那边上学的王学国。

后者是铁路建设系的高材生,未来国家的铁路建设,就得靠他了。

只需要这小子努力一把,说不定还真有一番奇迹出现呢。

“算了现在想这些事儿,还太早,先顾好眼前的事儿吧”

京城这边的回复,很快就传递到了柳冠中这边。

卡拉比和斯梅尔两人听到回复之后,顿时失望不已。

“柳先生,能不能麻烦你,帮我申请一下,我想自己去找陈国华,可以吗?”

想了想,卡拉比还是想再争取一下。

他是一刻都不想多等了,功成名就的路,就在眼前,而他还需要等两个月之后。

那就太煎熬了啊。

因此,他想着抓紧时间,现在就去找陈国华,然后直接跟对方交流清楚关于猜想中陈类为负和零的情况是否真的可以被证明。

斯梅尔一听,当即也干脆地说道:

“柳先生,我可以直接自费前往,只需要你们给我通行的相关文件就可以了,我能自己购买火车票.”

柳冠中闻言,顿时哭笑不得。

同时心中对陈国华更加佩服了,真不知道他写的论文到底有什么魔力,居然让卡拉比和斯梅尔两人如此疯狂、执着。

“很抱歉,卡拉比,斯梅尔,不是我不愿意,而是真的没办法.”

如果可能的话,柳冠中当然乐意给他们方便。

但真的不行啊。

京城方面都已经说了这件事,所以,还是九月份之后再说吧。

失望不已的卡拉比和斯梅尔两人,只能够暂时离开了华润公司。

只不过,两人并没有港岛,而是直接联系了港大,准备在港大这边,进行学习交流。

送走卡拉比和斯梅尔两人的柳冠中,也没有闲下来。

只因为五十微米晶体管的销售工作,要开始了。

当华润公司把价格公布出去之后,西门子公司、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仙童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企业,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八嘎,怎么又是他们先研制出来?而且还可以量产这么多?”

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港岛分公司总部办公室里面,入职没几个月的尤门三郎,看到华润公司的报价之后,直接就坐不住了。

太特么欺负人了!

五十微米晶体管已经挂牌销售了,华润公司的报价是五百美元一枚,一万枚起售,价格童叟无欺,先支付订金后付款,先到先得。

这个消息,在全世界的半导体行业来说,绝对是非常震惊的消息。

从一九四七年年底,肖克利博士、约翰巴顿博士和沃特布拉顿博士三人,在贝尔实验室研制出第一个晶体管开始,到现在也才仅仅过去十三年罢了。

十三年的时间,从当初硕大的晶体管元器件,变成现在的一百微米晶体管,以及现在还没见到的五十微米晶体管。

这样的发展速度,无疑是非常惊人的。

半导体行业发展至今,按理说,晶体管技术,应该是由北美这边领先全球才对。

现如今,却是被内地接二连三地处在领先位置。

并且价格还如此欺负人,简直欺人太甚!

对比气急败坏的尤门三郎,仙童半导体公司这边,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可还是震惊了很久。

早在之前,一百微米晶体管价格降至两美元的时候,罗伯特诺伊斯等八叛逆就已经猜到了华润公司那边,肯定已经突破了五十微米晶体管技术。

没想到,还真是如此啊!

“怎么样?我们还要买吗?这一次,下订单的话,可就是五百万美元了.”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