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芯片经济战(求月票)(2 / 2)

而水电厂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

京城的河道确实有不少,但落差并不大啊。

再说了,这边可是北方啊,河道里面也没有那么多水啊。

就在邱宗岳他们在外面忙碌的时候,实验室这边,陈国华已经拿到了第一枚切割出来的芯片。

现在使用的是先切割再封装的办法。

也就是将每个芯片,从晶圆中切割出来,然后放入模具中,接着进行密封。

最后一步,就是要把这些已经具有最终形态的芯片送去做最后的缺陷测试。

进入最终测试的全部芯片,都是成品的半导体芯片。

现在,陈国华手里的这枚芯片,就是刚完成密封的芯片了,还没进行封装测试呢。

“主任,给我来做测试吧。”

薛晋权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毕竟这可是第一枚芯片啊。

尽管只是实验室产品,但也是振华研究所这一年来的努力啊。

从二月份到现在,几乎是一年的时间了。

“行了,我就是想看一看而已,拿去吧。”

陈国华没好气地瞪了薛晋权一眼,后者嘿嘿直笑,穿着防护服的他,拿着芯片就放入了测试设备里面。

这个测试是需要设定不同的条件,例如电压、温度和湿度等进行电气、功能和速度测试。

测试的结果,可以用来发现缺陷、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伴随着最后一道测试的完成,芯片终于是顺利通过了。

这意味着,这枚芯片,就是实验室内第一枚成功制造出来的芯片了。

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很激动,但也面露微笑。

因为薛晋权的欢呼声和陈国华的笑容,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大家再接再厉,今天我们说什么也要把这一批次的芯片,全部制造出来。”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余的九张晶圆率先完成了制备工作。

但后续只能够等了。

因为现在已经是中午饭的时间了,大家都很饿了。

万幸的是,大家第一次制备出来的芯片,都十分成功。

当陈国华来到实验室门口,正准备脱掉防护服的时候,门口外边的邱宗岳已经等了许久。

“国华,怎么样?我听到你们刚才的欢呼声了,是不是制造出来了?”

“领导,您来了怎么不进来呀?”

陈国华惊讶了一下,旋即说道:

“嗯,第一张晶圆的全部芯片已经通过了检测,全部合格”

“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员,都是精英,大家都十分认真努力,所以第一次制备就一次成功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

邱宗岳闻言,顿时欣喜不已。

顿时喃喃自语地说道:

“制造出来了就好,制造出来了就好,哈哈!”

不怪他如此失态,只因为陈国华给他灌输了太多太多次了,就是说这个芯片很重要很重要。

加上陈国华为此付出了九个多月的时间,还有几百号全职和兼职大学生来研究,以及众多的设备等等。

这些都是成本啊。

导致他的心态才会如此失衡,患得患失。

见领导这般模样,陈国华微微一笑。

脸上虽然有些疲惫,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当的。

食堂里,邱宗岳认真地听着陈国华的工作汇报,听罢之后,不由有些失望

“所以,计算机拿出来还得要等半个月左右?”

陈国华点点头,道:

“没错,就目前来说,我们是已经制备出来了芯片,但后续还需要制造存储器芯片,还有更新控制器等其他元器件”

“领导,您也知道,去年研制出来的晶体管计算机,差不多有三个书柜那么大,而现在的集成式计算机,它最多就只有一个十个饭盒左右.”

邱宗岳闻言,顿时更加激动地说道:

“真的能够研制出来吗?十个饭盒这么小的话,岂不是说搬运都会十分方便?”

“这是肯定的!”陈国华点点,接着说道:

“毫无疑问,未来的计算机,它还可以更小,这就是我之前跟领导您说过的.”

“现在我们制造出来的芯片,里面目前仅仅只有两千枚晶体管,并不算很多,但领导,如果是十万枚,或者是一亿枚晶体管呢?”

听着陈国华的话,邱宗岳的脸色更加激动红润了。

甚至,身体也微微颤抖了起来。

只因为,陈国华今年年初给他吹的牛,现在真的要实现了。

“还得是国华你啊,闵教授他们,唉,真不行!”

豁然间,邱宗岳提起了材料科研所的闵乃大、吴几康、祝永年等人。

脸上满是失望之色。

在八月底九月初的时候,闵乃大他们就跟物理研究所二部的王树迎汇报过他们当时制备的芯片。

先不说他们当时的芯片测试,直接导致了二部报废了几台计算机,就算是芯片内的晶体管,也仅仅只能够放入十五枚罢了。

内置十五枚晶体管和内置两千枚晶体管,这完全就是两码事儿。

即便邱宗岳是一个外行人,但听着陈国华做过好几个月的工作汇报了,他又岂能不清楚这中间的差距?

技术代差啊!

所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领导,说他们干嘛?有点扫兴啊,呵呵!”

陈国华说的是扫兴,可脸上笑呵呵的,分明就不是扫兴,而是高兴。

虽说现在闵乃大他们并不在旁边,没办法让他打脸。

但装杯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砂仁猪心。

而且还不是当着他们的面砂仁猪心,而是从其他人口中得知的。

赤裸裸的无视!

“对对对,不说他们.”

邱宗岳也是呵呵一笑,结果,他下一刻,却又突然说道:

“国华,既然你现在已经研制出了芯片,那材料科研所也没必要存在了,太浪费国家的资金了.”

“这样吧,你们振华研究所把他们收编了,怎么样?”

听到领导的话,陈国华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道:

“领导,您知道那边是多少人么?您让我收编了他们?到时候还不是把我们振华研究所搞得乌烟瘴气?”

“想要收编他们,那肯定是不.唔,我想想哈,领导您先等我一下。”

豁然间,陈国华想到了什么,突然间刹住了车。

只因为他想到了很多。

那就是振华研究所在接下来的研究方向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接下来肯定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光刻机等相关芯片制造的工艺,比如把现在大几百纳米晶体管研究到小几百纳米的尺寸。

只有尺寸变小,才能够在芯片内部制备更多的晶体管。

除了尺寸变小之外,还需要考虑芯片内部的工艺技术。

还有就是芯片的封装技术。

陈国华最想要实现的还是晶圆级封装,也就是说,直接对仍在晶圆上的芯片进行封装。

意味着,晶圆上的芯片直接进行一次性地封装,接着再把所有已成型的芯片从晶圆上切割出来。

把切割和封装调转过来,意味着晶圆级封装可以有更低的生产成本。

以及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等等,这些研究方向,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都是振华研究所在接下来所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

但,同时,肯定还需要增加其他方向。

最最最重要的是,陈国华想要保留更多的火种。

西伯利亚冷风过境的时候,陈国华能够确保自己没事儿,但整个振华研究所,他就无法确定了。

六零年即将成为过去。

换句话说,陈国华接下来也仅仅只有不到七十二个月的时间了。

想要尽可能地保住更多的研究员,那么就需要陈国华尽可能地带领大家搞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就是要达到蘑菇蛋的那种高度。

而那种高度,单凭计算机,根本无法实现。

可是航空,或者说航天层面的话,陈国华根本不够格。

也不是他不够格,而是手底下这群研究员,还差了一些。

如果研究所内过半都是章济川、薛晋权他们这一类超学神存在,再加上其他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了。

既然如此,陈国华就只能够从其他方面入手。

比如,搞芯片经济!

之前几微米晶体管项目,被陈国华叫停了,现在可以重启了。

直接通过制备出内置几百个晶体管的芯片,以超高的价格卖给外国佬。

呵呵,估计他们会更加绝望。

因为晶体管进入了几微米这个层次,没有七八年的时间,几乎不可能实现。

意味着,陈国华还有五六年左右的红利期。

把握住这一点,完成可以挣回来更多的钱。

而这些钱,就是护身符。

可以护住整个振华研究所。

但如果真的要制备这么多芯片的话,建立晶圆厂、芯片制造厂等,将会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人才!

偏偏现在眼前就有一批现成的人才。

那就是材料科研所的那些人,这些之前可都是陈国华带出来的人。

不提吴忠明、齐北、裴益民和顾崇杰等在碳纤维研究车间的十三位大学生,光是刘永芬和聂景忠他们八人、顾毓珍、苏元复、陶延桥他们十一人,就足以让陈国华心动了。

加上去年九月份,高级单反照相机研制出来之后,公安、国防等单位给陈国华匀来了二十名大学生。

这些都是技术骨干啊,陈国华岂能够无视?

越是经营振华研究所,他就更加清楚,大学生的重要性。

相比较中专生和高中生,大学生,特别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可塑性更强。

就说说今年三月中旬,从全国各地过来振华研究所的一百五十位大学生。

也就是蒋却民、赵孟引、郭浩然、束星北、桂质廷他们这些人,自从他们加入振华研究所之后,光刻机的研制工作才能够得以开展,并且进度神速。

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都不是高中生或者中专生能够比拟的。

所以,陈国华对大学生的重视程度,远在高中生和中专生之上很多。

刚才邱宗岳说要把材料科研所交给他们振华研究所的时候,陈国华确实是想到了麻烦两个字。

不仅仅是因为闵乃大他们这几人,更是因为还有顾克铮这位定时炸弹。

去年九月份之后,陈国华从材料科学院离开,当时一度还庆幸过。

毕竟当初他把顾克铮放在材料科研所,也是挺冒险的举动。

所以,对于现在的陈国华来说,除了那些大学生,其他人的价值,都要大打折扣。

不过,要是就这么肢解了材料科研所,又有些可惜。

因此陈国华必须要好好思考一番才行。

见他还在想事儿,邱宗岳也没有打扰他。

不过,饭都快吃完了,再不说事儿的话,那他可要离开了。

被打断思绪的陈国华,这才说道:

“领导,不好意思啊,我建议是先不要动材料科研所,这几天让我考虑考虑,到时候我再跟您细说。”

“好,没问题,肯定给你留着。”

邱宗岳闻言,微笑着说道。

现如今,陈国华在他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了。

所以,一些旁枝末节,根本无需在意。

看着邱宗岳离开的背影,陈国华收回了目光,但也没有继续想这件事了。

其他都是虚假的,把芯片制造出来之后,然后再把计算机的其他元器件给升级一下,那也就成了。

下午,陈国华他们一群人,再接再厉,终于把十张晶圆的芯片全都制备了出来。

不过测试的工作,只能够等待明天进行了。

傍晚,翠花胡同,于沫离看到他一脸疲惫地回到家,不由心疼地上前。

“国华哥,你怎么了?怎么那么累的样子啊?”

陈国华闻言,愣了一下,旋即狐疑地说道:

“我看起来很累吗?没有啊!”

他自己是察觉不出来的,可于沫离当然能够看得出来了。

在车上的时候,闫守春也好,龙康侯也罢,两人都是闷葫芦,半天都憋不出一个屁。

所以他们自然不会说什么。

“还不累呢,你自己照照镜子去,眼圈都出来了。”

于沫离又好气又心疼地拍了他一下,旋即对怀里的儿子说道:

“伟伟你看看,你爸爸撒谎了,你以后可不能学他呀”

小家伙才几个月大,哪里懂这些啊?

只知道冲他妈妈微笑,小脸蛋的笑容,十分治愈。

“好了,我知道了,我可没撒谎,我是真没注意到。”

陈国华也不生气,媳妇心疼自己,他开心都还来不及呢。

当即从她怀里接过了孩子,在小家伙的脸蛋上亲了一口,逗得小家伙咯咯直乐呵。

这个时候,陈小月她们过来了,然后神秘兮兮地在她们大哥的耳边说了一句:

“大哥,大嫂好像又怀孕了,今天中午的时候,我看到她又呕吐了”

听到这句话,陈国华顿时惊讶地看向于沫离,道:

“茉莉,你真的怀上了?”

此时此刻的于沫离,俏脸微红,道:

“应该是吧?”

什么叫应该?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应该是,那是什么意思?

当即,陈国华抱着孩子,仔细地询问她,并且问她有没有跟她老师季文梅号脉?

说起来,季文梅都快成为于沫离的个人医生了。

有什么头疼脑热的时候,在学习医术的时候,顺道问她老师。

季文梅直接就给她号脉了,还顺带教她如何给自己号脉。

反正就挺有意思的。

但按理说,如果于沫离有怀上宝宝的话,季文梅不可能号不出来的呀。

从七月中旬,于沫离生下陈伟之后,到现在也快四个月了。

这期间,除了坐月子以及陈国华去白云城的那段时间,其他时间,两口子可没少交作业啊。

“茉莉,你说一说,什么叫应该是?”

陈国华翻了个白眼,于沫离也同样回了他一个:

“我也不知道啊,最近这段时间.”

她解释了一下,因为最近这段时间,她都在努力地学习号脉和针灸这两项技术。

而季文梅教授,每次都刚好有人在问诊或者有其他学生在。

因此,都是于沫离跟着季文梅一起给其他人号脉,由后者现场教学,具体是如何把握,如何查看什么叫滑脉,什么叫喜脉等等。

这些都是相对浅显的号脉技术,但需要号更多的脉,更多的练习,慢慢掌握才行。

也因此,于沫离没机会让季文梅给她进行号脉。

她自己嘛,也没有太在意。

主要是陈国华最近这段时间很忙,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毕竟已经快十一月份了,这个学期都要过去一半,学习不能停,还要学中医,又得奶孩子,也是很辛苦的。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