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黑名单威胁(求月票)(2 / 2)

但很明显,他们做不到。

几天前,华润公司这边刚把计算器拿出来之后,尤门三郎就已经第一时间采购了几台计算器,然后乘坐当天最早的航班返回东京。

在总部这边,索尼公司的研究员,自己把这些计算器给拆了。

通过技术分析和检测,他们几乎可以确定,索尼公司造不出来。

首先就是运算器和存储器里面的芯片,他们就造不出来。

他们根本不知道存储器芯片到底运用了什么技术,怎么制造?

芯片的成本有多高,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儿。

其次就是,他们索尼公司这个时候进行技术复原,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就算研制出来了,生产线是否能够落地,成本是多少,这些都无法确定。

最后一点,也是最要命的一件事,那就是他们无法确定什么时候能够拿出这样的技术。

如果是半年内,可能还稍微好一点,如果是一年呢?

万一到时候他们研制出来了,也绕开了华润公司的技术专利。

在他们发布新产品的时候,华润公司来一招降价,他们不得傻眼啊?

降价策略这件事,华润公司可没少干啊,之前可把他们索尼公司、ibm公司、仙童半导体等企业给折磨得够呛。

也因此,索尼公司的技术研发部门在确定了无法在技术上面取得领先优势之后,便十分果断地放弃了。

也就是说,他们还是先当二道贩子,把眼前的利润赚到手再说。

即便华润公司这边定价是八九九美刀,那也没关系。

商品进入东京之后,变成一千美刀,或者一千一美刀,甚至更高的价格,还不是他们索尼公司说了算嘛。

甚至到时候掌握了渠道之后,还能够反向逼迫华润公司这边降价呢。

柳冠中笑眯眯地看着眼前三人,似乎在看送财童子一样。

“你们三家公司都希望获得独家经营权,呵呵,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华润公司只卖货,不参与你们之间的斗争”

“如果你们想要进行大批量采购计算器,那也是没有问题的,但价格也是不可能降价的,除非你们采购五百万台设备.”

听到柳冠中的话,尤门三郎他们好悬没翻一个白眼。

还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五百万台计算器的合同,这得是多大的订单啊?

那可是将近四十五亿美刀的大合同呢,这怎么可能呢?

大家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会同意这样的合同呢?

可柳冠中也不傻,什么话都摆在明面上,就没办法在桌底下进行较量了。

“柳先生,你就不怕我们都不买你们公司的产品么?”

条野太郎肃然问道,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柳冠中闻言,并没有生气:“请便,你可以现在就去联合其他人不要购买我们公司的产品.”

“另外,我提醒你一下,你们公司之前可是被列入我们公司的黑名单,你应该还记得吧?”

此话一出,条野太郎的脸色顿时一黑,变得无比难看。

旁边的大锤一郎也同样如此。

当初是他们两家公司同时想要取消合同订单,尽管后面没成功,他们还是不得不吃下这个暗亏。

可后面他们还是上了黑名单,最后还是花钱找柳冠中帮忙,这才移出黑名单了。

现在旧事重提,瞬间就瓦解了条野太郎的语言攻势。

面对油盐不进的柳冠中,条野太郎他们三人都十分无奈。

手握先进科技产品的华润公司,占尽了优势,根本不需要惧怕任何的威胁。

就算他们不想让华润公司的产品进入他们东京市场,但肯定会有人铤而走险,或者说有人会从其他方面完成这样的交易。

到时候索尼公司他们肯定会被气得直跳脚。

便在这个时候,雷蒙第一时间来了,工作人员把柳冠中给喊了出去。

看到这一幕,尤门三郎他们三人心中顿时升起一抹不祥预感。

十多分钟之后,柳冠中意气风发地回来了。

“很抱歉地通知你们三位,如果你们现在还想要跟我们华润公司签订合同的话,那么供货时间就要排到十一月了”

“为什么?是谁跟你们签订了合同?”

条野太郎他们三人腾地站了起来,语气不善地问道。

柳冠中也没有惯着他们:

“请注意你们说话的态度,现在跟我道歉,否则的话,你们将会进入我们华润公司的黑名单。”

又是黑名单威胁,操蛋!

为了利润,他们只能够忍了。

道歉过后,柳冠中这才说了刚才克雷公司跟他们华润公司已经签订了五万台计算器的合同。

至于说十一月份才给索尼公司他们发货,也不是骗人。

事实上,中国电子科技制造厂的产能,每月就是五万台,不能够再多了。

除非是再多建三条生产线,否则的话,做不到。

当然,建立生产线的话,也意味着其他上游的原材料也需要同步扩大产能才行。

比如合金材料、键盘等,这些零部件的原材料都是只能够从京城钢铁厂、京城塑料厂等地方采购。

所以,这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儿。

那么产能方面就需要谨慎再谨慎了。

听到柳冠中的话,条野太郎他们三人顿时顾不上那么多了,赶紧签合同才是真的。

他们三家分别签订了两万台设备的合同,不多不少。

毕竟东京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可计算器又是新产品,还得先试试水才行。

至于在东京的定价,他们三家就必须协商一致了。

大家都的成本都是一样的,所以定价多少,也意味着利润多少了。

送走索尼公司他们三家之后,柳冠中可高兴坏了。

四家公司加一起,就已经有十一万台计算器订单了。

按照八九九美刀的单价,订单总金额便是九千八百八十九万美金。

内地的计算器售价是两百人民币,意味着两百元就是成本。

如此一算的话,利润几乎是二点二亿人民币了。

嘶!

这个钱可真好赚。

很快,京城方面就接到了港岛这边汇报过来的好消息。

邱宗岳直接咧嘴直乐,整个人都意气风发了起来。

“果然,国华那个臭小子的直觉还是没错,这一下子就收入九千多万美金,老赚钱了”

然鹅,他没高兴多久,也就是一个多小时之后,他又再次接到了港岛的汇报。

说是又多了一张五万台计算器的采购合同,订单总金额是四千四百九十五万美金,目前已经收到了一千万美金的订金。

由于之前出过富士公司和东芝公司在交货日之前取消订单的案例,所以柳冠中对于这样的事儿,会在合同订金方面,作出较为严苛的规定。

反正没有提前拿订金,那就别想着签合同。

因为只有订金到位了,他们才会进行生产。

其实一千万美金的话,已经远超成本了。

毕竟按照两百人民币的成本,五万台计算器,成本就是一千万人民币。

一美金等于两点四六人民币的汇率,自然是远超了。

又多了一笔订单,顿时让邱宗岳再也坐不住了。

因为订单总金额直接破亿美金了,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了。

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收到这么多资金的他,当然喜出望外啊。

于是他也顾不上手头工作了,赶紧去给领导汇报了这个消息。

领导也很高兴,没想到计算器也能够这么快地发展起来,确实很不可思议。

巴掌大小的计算器,也能够撬动过亿美金的市场。

甚至还不止!

高兴之余也不又庆幸当初同意通过陈国华的提议。

从办公室出来之后,邱宗岳便去了振华研究所。

“国华,有好消息,来大订单了……”

陈国华抬头,看到实验室外面的领导,有点不敢相信:这还是领导么?

也太不稳重了吧?

几分钟后,办公室内,陈国华已经知道了港岛那边的大订单。

总共是五笔订单,而索尼公司他们三家企业居然只是要了六万台设备,倒是让陈国华挺吃惊的。

按理说,他们应该要更多的数量才对。

原时空历史上,索尼公司不仅仅推出了晶体管收音机,也推出了晶体管计算器,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索尼公司推出这些晶体管的收音机和计算器之前,德州仪器公司也同样试过,只不过他们失败了。

“看来应该是这个时空,计算器不是他们公司自己的产品,加上富士公司和东芝公司这两家竞争者,所以才会这么谨慎吧?”

陈国华暗暗想到,旋即甩掉了这些想法。

管那么多干嘛,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反正在这个时空,陈国华是不会给他们发展起来的机会。

邱宗岳今天过来,纯粹就是分享这个好消息,同时还想跟陈国华商量一下:要不要扩大产量?

听到领导的问题,陈国华微微惊讶:

“这是领导您的意思还是上面的意思?”

之前,陈国华提议另外建一个中国电子科技制造厂,并且放在振华研究所下面。

上面领导可是不太同意的。

后来,还是陈国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上面这才同意的。

原因也挺简单的,那就是陈国华要使用高中生当技术工人。

从五十年代开始,内地这边的大学录取率不算低,都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意味着大部分高中生,都不会进入大学。

除了部分会复读以外,其他高中生都会下乡。

下乡是大趋势,而陈国华要求的是让他们参军。

这就是关键点。

部队是需要精兵强兵,而不是滥竽充数。

好在计算器这款设备再次畅销海外,那么这一切也就值了。

“有区别吗?”

邱宗岳没细说此事,陈国华也没有再细问。

针对扩大产能这件事,陈国华肯定是支持的态度。

不过他的想法是暂时先稳一手再说。

他更想知道ibm公司他们的反应,然后再作出决策。

从目前来说,计算器在全球的销量,其实是有一定的上限。

除非他愿意把价格打下来。

只不过,在没有有效的竞争对手出现之前,把价格降下来,无疑是愚蠢的决定。

人家安妮塔计算器的价格已经是一千两百五十美金一台了。

即便对方的机器十分笨重,看着是值那个价格的。

但玲珑小巧的华悦计算器,应该更受市场的欢迎,并且八九九的价格,真的已经很亲民了。

“可如果产量无法提高的话,岂不是说我们出货要慢很多?合同可是已经签订下来了,我们不能够主动违约吧?”

听到邱宗岳的话,陈国华顿时便说道:

“什么合同?合同供货不是分批次吗?也没说一次性完全供货吧?”

然而,事实上,华润公司那边给的合同,确实是一次性出货。

不过索尼公司他们三家的话,是分批次,总共分两次,每次每家企业是一万台设备。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按照五万台的每月产量,十一月份才可以开始给索尼公司他们供货了。

即便是这样,克雷公司这边,以及霍华德和科弗代尔他们两人的订单,可就有点麻烦了。

这两笔订单都是五万台,总共是十万台。

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那么是克雷公司先行供货。

但他们两家都是北美的企业啊,市场都是一样的,如果是克雷公司先一个月拿到货,那么对霍华德和科弗代尔他们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了。

虽说他们不确定市场的容量是多少,但五万台计算器进入市场的话,还能剩下多少客户,已经不言而喻了。

不管是谁,他们肯定都是希望先把钱赚到手。

所以,到时候霍华德和科弗代尔两人肯定会闹幺蛾子。

听完邱宗岳的话,陈国华顿时无语,华润公司那边不是知道京城这边的产量吗?

怎么还签这样的合同?

转念一想,陈国华便又理解了。

赚钱为主的时代,柳冠中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迫于债务压力,迫于建国后百废待兴的渴望,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那么柳冠中选择先把钱赚到手的做法,确实是人之常情。

至于说产量问题?

内地人口那么多,这些是问题吗?

“那就把另外一条原本专供内地的生产线暂时停掉,全力生产出口的华悦计算器吧。”

“至于招收新的技术人员,只怕也来不及.”

“那就抓紧时间招一批工人,按照以老带新、三班倒等策略来扩大产量了”

陈国华沉吟着说道。

这样的办法,只是逼不得已的办法而已。

三班倒的策略,就是人可以休息,但机器不停运转。

新招聘的员工,就专注于最简单的一些流水线工作,比如集中在某个动作。

比如组装键盘这个动作,直接搞一条流水线出来,然后分十几人一组来完成这样的工作。

如此一来,可以很快熟悉工作,也不会因此出现失误。

至于组装好的键盘,会由专人把它们运到其他流水线,继续下一步的流程。

只有这样,效率提高的同时,产量还能提高不少,同时也能快速地让那些新招聘进来的工人,更快地完成工作。

“嘶,国华,我就知道你小子肯定有办法”

邱宗岳听完之后,目瞪口呆了起来。

被陈国华这么一规划,就算只是普通的农民工,他也能很快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啊。

毕竟大部分工作已经被拆分,简化了。

简单的工作重复做,重复做简单的工作。

如此一来,单月产能肯定可以突破十万台。

毕竟在白天仅仅只是工作八个小时的情况下,单月产能可以达到五万台,而三班倒策略,机器不停转的话。

十万台的产量,绰绰有余。

这样的办法确实很值得推广啊。

被夸赞的陈国华,却摇头失笑:

“领导,这只是临时的过渡办法,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让工人们懂技术才行.”

“因为有很多部分的工作,没有技术的话,还是很难完成的.”

流水线工厂并不是不需要技术的,相反,对技术的要求反而更高。

特别是品控这一块,经常让人绝望。

产品质量检查是必须严格把控,否则的话,呵呵,那可就麻烦大了。

现在中国电子科技制造厂在招新的情况下,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另外就是上游的原材料供应问题了,这个同样不能够忽视。

“我觉得问题不大,你现在提出来的这套办法,绝对可行.”

邱宗岳说完之后,陈国华却是忽然想到了什么:

“领导,您有没有想过一点,如果这么做的话,会不会有人说闲话?”

霎时间,邱宗岳也明显想到了什么。

嘶,不好搞啊!

看来要跟上面先汇报一下才行!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