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两根支柱全倒了(1 / 2)

“陛下,年例银事大,臣等言说不尽,此事当廷议之。”

张懋拱手。

徐光祚附议。

这东西毕竟在正德三年给取消了,现在杨一清提了出来,就是在这文华殿里议论几句,也无法形成决议,推行下去,索性推到朝堂之上。

朱厚照见两人如此,点了点头。

动辄十万两银,如此一大笔支用确实需要公开讨论,毕竟杨一清这里十万只是个开头,一旦给了宁夏,那大同、宣府、肃州、辽东等地,诸多边镇定然张口。

挥退几人,朱厚照拿出奏折批阅。

当看到魏国公徐俌的奏折时,朱厚照忍不住笑了:“想退休?伍文定刚在金陵清丈,这文书就送来了,魏国公倒是知进退。不过,朕不准。”

提笔,落墨:

世臣勋旧,加太子太傅,不准辞。

朱厚照知道徐俌侵占过百姓田地,也知道英国公徐光祚抢占了顺天府丰润县的一块“隙地”,多达一百二十万亩,后来还是被“朱厚照”抢了去才算了结。

皇亲国戚、勋贵、官员等等,甚至是一些太监,都在抢地、占地。

这些人手里没那么多地,只能抢占百姓的,一年又一年,几乎成为了约定俗成的、熟视无睹的“习惯”,甚至在他们眼里,占点百姓的地根本不算什么,人家都这样干,你不这样干,清高什么?

廉不廉,占没占地,与忠诚与否无关。

朱厚照需要这些世臣勋旧为大明做事。

身为皇帝,不太可能因为占地之事就将其一棍子打死,何况徐俌主动退了地,此时他主动送文书致仕,未必不是想看看自己的态度。

态度给他,不会深究。

但急于干出业绩的伍文定会不深究,南直隶清丈司会不会一查到底,这就不是皇帝可以左右的事了……

将奏折搁至一旁,拿起另一份奏折,打开一看,朱厚照眉头一皱,沉声道:“传内阁李东阳、杨廷和,吏部尚书梁储。”

内侍领命而去。

很快,李东阳等人入殿。

朱厚照将奏折拿出,道:“南京工部尚书俞俊卒,加上肃清刘瑾同党,南京工部已无人主事,当选派官员前往接任,内阁与吏部可有推选?”

李东阳、杨廷和、梁储听闻消息,脸上连个悲伤的神情都懒得做。

无它。

俞俊虽然是南京工部尚书,可这尚书是逢迎刘瑾得来的,只是看在其与刘瑾关系并不甚密切,加上南京需要人主事,这才暂留其在任,既然人死了,那就选其他人去上任吧。

梁储走出,刚想开口,却被朱厚照打断:“南京工部尚书须有办事之能,且忠诚清廉,不惧豪强,最好通晓船事,协助朕督管龙江船厂事宜。”

“这……”

梁储有些为难。

通晓船事的官员并不多。

杨廷和走出,行礼道:“陛下,臣有一个人选。”

“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