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争议再起(1 / 2)

我的红楼生涯 千斤顶 8015 字 1个月前

“今年的辽饷居然需要五百万两,莫非辽东那边的将士打算天天吃山珍海味吗?

但是最让真感到吃惊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你们这些内阁的哥老们,居然让这个折子给通过了?”

大明宫御书房

昌平帝将手中的折子甩到了内阁首辅汪知节的脸上,消瘦的脸上阴云密布,仿佛立刻就会爆发。

汪知节跪在地上,头垂在地上一动不动,简德三、杨继林、等三人也跪在身后。

等到昌平帝说完后,汪知节这才低声道:“陛下恕罪,容老臣为您道来。”

昌平帝冷冷的看了他一眼,“说……朕倒要看看你能说出什么子丑演卯来?”

汪知节苦笑道:“去岁,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围攻沈阳城,虽然如今已被击退,但辽东军损失颇重。

为此西宁郡王这段时间不断的上折子请朝廷拨发粮饷、器械并修缮沈阳城墙,光是这些东西就需要至少三百万两银子。

平西郡王还在折子里说,去岁的那场大战,辽东军虽然给予了后金大军以痛击,但自身也损失了近两万人,光是补充这些兵员缺口和对战死将士的抚恤,对有功将士的褒奖也需要上百万两的银子,这些林林种种的东西加起来,五百万两银子似乎也不算多。

老臣和诸位阁老考虑到这点之后,才在折子上批复了同意的。”

“这样啊。”

昌平帝冷漠的一笑:“银子呢……这五百万两银子从哪出?汪爱卿莫非打算你们几位自己凑一凑么?”

汪知节不假思索道:“老臣得到最新报告,定远伯贾瑜率领大军已在返回的途中。

距离神京只有两三日的路程,等到贾瑜押解的那笔银子抵达神京后,便可即刻派人押解银子送往辽东。”

饶是昌平帝心性隐忍,也忍不住气急而笑:“嘿……好一個无缝衔接啊!

朕问你们,倘若贾瑜此次下扬州,没有抄了八大盐商的家,弄到了这五千六百万两银子,不知汪爱卿你们又要如何批复这份奏折啊?”

倘若是一般人被一名帝王这般逼问,绝大部分都会被问得哑口无言,但汪知节显然不在此列。

他依旧面色平静道:“陛下此言谬矣,定远伯纵使没有从盐商那里抄家,辽东的局势也不会为此而有任何改变。

西宁郡王同样会向朝廷索要粮饷、器械,银子照样是少不了的。

只不过,由于定远伯在扬州的一系列动作,西宁郡王索要的数目相对而言就多了些而已,老臣以为这也是人之常情。”

听听……五百万两的巨款,却被汪知节说得如此风轻云淡理直气壮,昌平帝一时间被气得说不出话来。

五百万两银子啊,这可是往年朝廷半年的赋税,现在却被他说得好像五百两银子那么轻松。

感情这些银子不是你家的,所以花起来一点都不心疼是吧?

昌平帝气得不想再跟汪知节废话下去了,他干脆又拿出几本奏折摔在了龙案上。

“这里还有清理黄河、赈灾、给九边拨发饷银等等,朕粗略算了一下,至少还需要五百万两银子。

如此一来,一个月不到,一千万两银子就这么花出去了,朕还是头一次发现,汪爱卿还真是挺会花钱的。”

说到这里,昌平帝站了起来,在御书房里走了几步后,突然对着跪在地上的汪知节等人说了一句:“自从谈卿云被革职后,内阁便一直没有再增加人,朕拟让内阁增加新人,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好的人选推荐啊?”

即便是被昌平帝斥骂也能面不改色的汪知节等人听到昌平帝轻飘飘的一句话后,却如同听到惊雷般,面色立刻就是一变。

大夏太祖建立大夏之后,为了增强皇帝的权力废除了宰相制。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夏太祖发现宰相废除之后权利是增加了,但工作强度也是呈几何倍数的增加。

实在受不了的太祖便弄了个内阁制,为的是将皇帝从繁琐的政务解放出来。

内阁一般设有一到七名阁老,一般来说不管内阁成员有多少人,数目都是单位数。

而自从谈卿云被革职查办后,内阁成员便降到了四个人,至今已有一年多了。

这种情况是很不合理的,因此昌平帝提出增加内阁人数并不算突兀,只是对于汪知节等人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了。

毕竟内阁掌管的权利就这么多,人越少每个人掌握的权利就越多,现在昌平帝突然提出要增加内阁成员的人数,这对于习惯了手握大权的他们来说,又怎么舍得将到手的权利分给他人呢。

有心要反对,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而且他们自己也非常清楚,目前这种由四人组成的内阁无疑是不合理的,皇帝要恢复内阁人数是天经地义,他们根本找不出任何理由来阻止。

看到汪知节等人不做声,昌平帝总算是出了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讥笑,扭头对戴权喝道:“你这老货,汪阁老他们都跪了那么久了,也不知道提醒朕一下。

你还愣着干什么,赶紧扶汪阁老起来坐下。”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作为伺候了昌平帝多年的老人,戴权当然知道自己的主子就是故意让汪知节等人跪着的,但面上还是露出惶恐之色,伸手给自己来了两巴掌,这才喝令小太监们搬来了锦凳,并请汪知节等人坐下。

等到几人坐下后,汪知节才说道:“陛下,遴选阁老,按例要进行庭推,而后将名单送呈陛下御览。

老臣等提议,七日后开始庭推,老臣等人必将为朝廷,为陛下选出一位能干的阁老。”

“不……爱卿说错了。”

昌平帝摇了摇头:“不是一位……而是三位。”

“什么……三……三位?”

这下汪知节四人再也控制不住心情,惊讶、惶恐甚至不舍等神情全都呈现在脸上。

“正是。”

昌平帝道:“我大夏太祖自从开创内阁制以来,便定下了七人之数,只是朕继位的这些年一直忙于国事,将内阁之事疏忽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