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二十二章(2 / 2)

要六百字啊,写上半时辰应该差不多。

曹操心里有了低,满意地翻回前面做题。

其他人听到作文纸也是下意识地翻到后面去看,看到题目和要求悄悄松了口气。

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六百字的含量。

算了一下分值,众人决定速战速决,写完前面的选择题就去写作文,不就是写文章吗,他们可以的!

李白盯着括号内的除诗歌外,很是郁闷,为什么要除诗歌外?

一抬头发现周围所有人都在看他,李白:“???”

李白低头看卷子,下一秒眼睛瞪圆。

这是他的诗?他什么时候写的?

诗文还能这么考???

题:《太原早秋》,完成1-2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下列对这

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众芳歇”和“大火流”含蓄地交代了诗歌所描绘的季节。

B.颔联“早”“秋”二字巧妙点题,从视、听角度写出太原早秋的特点。

C.颈联两句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融合,诗歌由前两联的写景转入抒情。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结构严整,格调高远,可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

2、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一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1]

李白:“……”

他这一生写过的诗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哪能每一首都记得,有些诗不过是随笔一写,抒发一下情绪。

他哪里知道当时抒发的是什么情绪。

这不是为难他吗?还不如让他现作一首表达现在的心情呢,作两首也行啊。

李白看着卷子上标他名的诗,默默举起了手。

“亲亲,有什么事吗?”

李白有些意外,自己竟能得到太宗皇帝同款称呼,圣上都没得到的,如此,也算不虚此行了。

“老师,这首诗既是李白所作,那我是不是——”

顾青岚一听这话就知道他在想什么,毕竟昨天朱元璋已经来过一出,于是不等他说完,就打断道:“亲亲,请按照要求答题,即便是原作者也不能ooc哦。”

李白愣了一下:“ooc是什么?”

“你可以理解为不能违背你当时写这首诗的想法。”

李白:“……”可是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想法了,难道还有人比我更懂我自己?

在场的文人一听这诗的作者竟然就在考场上,视线齐刷刷看向李白,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这不公平啊,原作者居然和他们考一样的题。

一旁的李贺听到李白问来的答案,打消了举手的想法,视线又回到卷子上的那首诗上。

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3-4。

南园(其一)

[唐]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3.请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由花朵的艳丽联想到江南女子的容颜,以人面喻花面,用语新奇。

B.“可怜”意为可惜,此句描写了日暮时分花落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

C.此诗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园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

D.全诗意象丰富,色彩缤纷,视听结合,画面感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2]

4.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会写出风格迥异的诗歌。请比较此诗与《雁门太守行》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不同。

他不记得有写过这首诗啊,这到底是他什么时候的诗

作啊??

李贺捂住头,他哪里知道写这首诗的时候情感和《雁门太守行》有什么不同啊。

那边,杜甫也遇到了自己的诗,不过和李白李贺不同,他记得自己的诗,说来也巧,这首诗正是他不久前所作。

杜甫紧了紧手中的笔,眸中闪过一丝挣扎,他真的可以写下心中所想吗?

圣上和太上皇见了会是何想法?

杜甫犹豫片刻,还是在答题的地方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往昔的长安春日是何等的繁华……

李白、李贺在苦思冥想自己什么时候写的诗,杜甫在奋笔疾书。

而考场上里的众人在郁闷为什么一连四五题都是唐诗,尤其是唐朝之前的文人,他们一不认识作者,而不知道他们写诗的背景,为什么要让他们写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啊。

哪里有这么多思想感情可以写?

***

唐太宗位面

一开始李世民见唐诗这么有名还是挺开心的,甚至还有心情和长孙无忌他们点评诗作,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世民一字一句念道,脸色愈发难看,“这个杜甫难道是晚唐的诗人?”

尉迟敬德对他们论诗不感兴趣,也插不进去,听到李世民提起杜甫的名字,连忙指着天幕里的一个人对李世民道,“陛下,杜甫是第二排第四个位置那个人,我刚才看到他写名字了。”

李世民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不由怔住,“这不是方才那个和李白交谈的诗人吗?他们是同一个时代诗人?!”

可是李白是盛唐的诗人啊!昨天的考卷上有提到过李白,说他被称为诗仙。

若杜甫和李白同时代,那岂不是……盛唐之后就是国破山河在?

想到这个可能,李世民顿时眼前一黑,大骂唐玄宗,怪不得盛世之君会得到这么一个似是而非的庙号,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气氛突然冷凝,尉迟敬德小声地问程知节,“我是不是说错了什么?陛下脸色怎么突然这么难看?”凶得像是要吃人。

程知节虽然也算名门出身,但走的是武将的路子,能不动脑子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动的,于是他戳了戳离得近的杜如晦,“克明,陛下怎么了?”都快哭了。

杜如晦是最早跟着李世民的一批人,对李世民的想法不说能一清二楚,但知道个七八分是有的,李世民猜到的事他顺着猜猜也能猜到。

杜如晦压低声音道:“杜甫和李白是一个时代的诗人,但李白是开元盛世的诗仙。”

于是程知节懂了,震惊得瞪大了眼睛,所以大唐的盛世后面就是国破山河在?

难怪陛下那么生气。

贞观群臣面面相觑,正想要不说点什么活跃一下气氛,哄哄老大,不曾想听到李世民咬牙切齿道:“下回给我备好鞭子,铁棒,带倒刺的那种。”

不给那个鳖孙一点教训,他就不是李世民。

盛极而衰是有,但衰得那么快,除了隋炀帝那种衰法,他想不出还有第二种可能。

一般来说盛极而衰都有个缓冲期,怎么着也得换个一两代皇帝,内忧外患才会衰落到国破的地步。从开元盛世直接到国破,没有猫腻绝不可能。!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