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他要来(2 / 2)

锦衣卿相 杨善 5681 字 1个月前

惠州,有玉华公子带头施粥,许多富人紧随其后。大大缓解了官府财政压力。

其实若按苏希锦预想的那般,救助的百姓应当自费买粥。只不过许多百姓原本就勉强吃饱,经此大难,失去住宅,更是拮据潦倒。

且按照往常洪灾习惯,官府都会架蓬施粥,或低价售粮。历朝历代这样做,自然有他的好处。

六月这场大雨一共下了二十来天,前头几天是暴雨,之后便是阴雨绵绵。许多村庄相继沦陷,救助小队救完州城附近之人,又被安排下县。

历时二十来天,许多士兵早就疲惫不堪。

苏希锦与范大人以及几位参军同坐一处,商量灾后重建之事。

“如今形势已稳,围困的百姓相继被救出。相信过不了多久雨就会停,咱们得为灾后做准备。”她说。

经过这么些天的磨合,几位参军对她已心有怨言,反倒是兵曹的将士对她恭敬有加。

“何需准备?”司法参军奚大人说,“咱们倾尽全力,救助百姓,保其性命。待雨停、洪水退去,让他们各自回家便是。”

“我们提前示警,相信百姓已经保全了自家财物,如此也不至于揭不开锅。”

自古官民两家,渭泾分明,总不能还让他们替百姓搭房吧?

苏希锦摇了摇头,“此次水灾,波及十二县,三十七个村庄。其中死亡一百零一人,失踪一百二十三人,紧急安置三万余人。农田受灾面积和房屋倒塌面积还不得而知。不过可以预料的是,安置的百姓大多无家可归。”

因气候原因,岭南这边多住木屋,其中第一层饲养家畜,第二层才是人为居住。水灾将家畜和房子摧毁,那些听话的百姓,身上可能有些钱财。剩下的就身无分文。

若令他们浪荡在外,必然影响各处治安。

什么,死亡人数才一百零一?

各参军听后心里一阵激动,其中犹以范大人更为突出。

要知道庆feng三年那场水灾,岭南死了五百多人。而今在他的带领下,岭南水灾只死了一百零一人?才五分之一啊。

啧啧,若将这次成果报上去,加官进禄,指日可待。

苏希锦如何不知他们心中所想,这群人做事的时候推三阻四,揽功劳时勇争第一,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

可惜与蒋家绑定太深,跑再快也没用。

此次水灾,她已经下定决心尽快除去乌衣教。有这群祸害在,再好的政策都将大打折扣。

“抗洪这一部分,我们做得很好。然历史上比我们做得好的,大有人在。因此我们还应在其他方面,做得更为突出,陛下才会重视我们。”

范大人笑得合不拢嘴,“苏大人言之有理,咱们得有始有终,有始有终。都听你的,只要你在上报朝廷时,多为咱们勾勒两笔。”

几位参军俱盯着苏希锦,等她回话。

她勾了勾唇,“这是应该的,此次成就是咱们大家的功劳。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一个人也成不了器不是?”

“哪里哪里,苏大人谦虚了。”

“还是苏大人功劳最大。”

苏希锦垂目,谁不想往上迁?这几位参军与蒋家沆瀣一气,听蒋二爷那个粗人指挥,更是想往上走。

在雨停后的前几天,广南东路的两位副转运使也赶到了惠州。

他们一位姓潘,一位姓林,甫一到达惠州,就接过了苏希锦的工作,指挥调度士兵,整一个激情昂扬。

蛋糕做大了,谁都想咬一口。

对此苏希锦痛快放手,反正急报已经送回京都,他们想抢也抢不走。就不知上面来的是哪位大人物。

又过了三天,雨停,水势渐缓有降低的征兆。各县开始做最后的统计,等待州里颁布命令。

蒋府,潘转运使与蒋老爷子,两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围着鸟笼逗鹦鹉。

“那位苏大人来惠州后,可有为难你们?”葛大人问。

“她倒有分寸,不过是些小打小闹,”蒋老爷子颤声说着,声音虚弱,听着中气不足。

葛大人心里担忧,明明两人年龄差不多,自己尚且精神矍铄,雄心勃勃,义兄却已是入土之人。

“此次惠州水灾办得很好,”他想了想,提起重要之事,“若愚弟有这功绩,即便不被召回,也能转正。”

蒋老爷子比他大几岁,几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世间之物早已看淡。而今撑着一口气,不过是等孙子回归,或为乌衣教培养一个好的领头人。

“你如今年纪都大了,还这么拼命做甚?”

潘大人哈哈大笑,“年纪大了就不能有想法了?岂不知京里几位大人物,都是我这年纪,而今天天面见圣颜,子孙后代更是威风八面。我若能长留京城,必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正所谓人老心不老,说的就是他。

“对了,沐儿还没找到?”

蒋老爷子摇了摇头。

“哎,”多半是遭遇了不测,“最近几月,让二郎低调些,那个乌丝带的生意,最好先放一放。”

停是不能停的,停了他管谁要钱去?放一放,待他升上去,一切都好说。

蒋二爷以为自己的靠山来了,怎么也能将苏希锦捆了送到自己的床上上。然事情却没往他想的那样发展。

譬如这次州里吃宴,按照往常习惯,潘叔都会带他认个门,打声招呼。然而此次对方只字不提带他之事,说是时候不到。

州府,潘大人与林大人手握白瓷酒杯,纷纷向苏希锦敬酒。

“此次多亏苏大人,惠州才转危为安。”潘大人道,“苏大人真乃惠州福星。”

也是他的福星。

“是下官分内之事。”

相比潘大人,林大人则正派许多,问的都是些灾情相关之事。

“不知夔州首商林家,与大人是何关系?”

苏希锦笑回:“是下官外家。”

“如此,说来倒巧了。”林大人感叹。

众人竖起耳朵听他后话,他却摇了摇手,故作高深,“只不过有些许渊源。”

明摆着不想多说。

潘大人目光一闪,心骂老狐狸,转身问苏希锦:“不知苏大人对灾后之事,有何看法?”

苏希锦低头抿了一口茶,慢条斯理道,“正与几位参军大人商量着,也没个定论。大人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下官都听大人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