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 第6章 远方的皇帝在咆哮(2 / 2)

宋战世界史 著作佐郎 4493 字 1个月前

“说的对!”李咨终于找了发言的机会

赵祯也附和道:“朕看他的观点,颇有为我大宋谋划之意。若是北朝细作,且不说会否去福建刺探,如此重要的谋划,想来是不会说与我辈听的。”

“陛下英明!”众臣一边倒的称赞道。

然而蔡齐却忧虑道:“醇之的意见,恐怕不是没道理的。”

“唉——这个朕有数。”

赵祯真不愧是个颇有人情味的皇帝。

他既肯定了李宁的功劳,也不愿用自己的意志剥夺庞籍的思想自由。

因此最终敲定的决定竟然是:由庞籍自行决定李宁的官职,同时皇帝亲笔手书慰问信一封,鼓励,实际上是拉拢李宁。

这是标准意义的殊恩及远臣,毋庸置疑的彰显出了皇帝赵祯対李宁的器重——蔡齐、李咨和三司使程琳都如是想到。

不过,这个念头只持续了短短的时间,因为他们还有一项重要的议题要讨论。

福建路,要不要设置安抚使。如果设置的话,用谁最合适?

“陛下。”李咨典章枢机,自然第一个站出来发言,“我朝最大的敌人,毫无疑问仍是北朝契丹。福建路远在东南,绝无设立安抚使之必要。况且,赵元昊那厮蠢蠢欲动,我朝用兵之处,恐在陕西,不在福建。”

此处的赵元昊,实际上是李元昊。但宋朝赐他国姓,叫起来自然是赵元昊。

至于李咨所说的蠢蠢欲动,说的是李元昊创制西夏文字,虽然是以汉字笔画为基础的文字,但形式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自秦始皇横扫六合以来,文字统一作为文化认同的基础就倍受统治者重视。别创文字、别立官署,几乎就是明确的反叛信号

所以,大宋朝廷的有识之士们,早对李元昊的行为有所预料。至于无识之士们,那就……

当然,李咨并不是有识之士。他之所以会注意到西夏的情况,跟他最近结交的一位先生有关。

只可惜那位先生不在身边,否则他就不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果然,蔡齐立刻站出来反驳道:“陛下,醇之发回来的奏折说明,那道光幕可以往来自如。如同城门一般。而且,李宁说通过拿到城门叫做穿越,倒刚好符合穿越城门的意思。”

“那又如何?”李咨有些不满。这货跳出来明显是反驳自己,却又在这里罗里吧嗦,叫人好不心烦。

赵祯不满的皱了皱眉,不过好脾气的他最终还是笑道:“李卿莫急。不如听朕跟你分析一下。如果光幕能往来穿梭如城门一般,那就相当于在大宋和贼军之国中间设立了一座关隘。所以,李宁才主张要将其控制下来。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李咨赶紧躬身谢罪道:“是臣愚钝!”

赵祯摆摆手示意无妨,又问蔡齐道:“子思,你接下是不是要说,有这样的贼军为邻,加强福建路的防御理所当然?”

“陛下英明。总不能让福建路程为今后的掣肘。毕竟陕西那边实在是……”

“朕知道了。”赵祯颔首示意,又看了一眼李咨,见他面色缓和许多,因而笑道:“听说仲询最近结识了一位伯雅先生,不知此事你可曾与他讲起过?”

李咨吓得一个哆嗦。

他现在终于知道,皇帝是在对谁不满了。

但他没有说这方面的事情,而是恭敬地回答道:

“臣回去之后就立刻向他请教。如果侥幸得到妙策,一定回来禀奏陛下。”

“好!”赵祯抚掌轻笑,但转瞬就变了脸色,叮嘱道,“不过,可不要告诉别人,以免有害物议。”

李咨又吓了一跳。皇帝这是在说,光幕的事情现在还不能外传。

看来,皇帝想的还是海晏河清,以及海晏河清背后的后世评价。

这个,李咨也是想要的。

因此他优雅从容地拱手一礼,口称:“臣记下了!”

蔡齐在一旁偷笑,他看出了皇帝对李咨打压。

但他很快就发现,其实皇帝早有成算,只听这位九五之尊顺势说道:“既然不便讲与外人。那安抚使的事情也就先放下吧,省的朝野猜来猜去。不过,有情况总是要解决的。既然有不知名的贼人犯境,姑且先设立个招讨经略使吧。人选也不用争了。下诏给庞籍,命他不用进京当什么侍御史知杂事了,原地升官,做个经略去吧。”

蔡齐还能说什么?只得称颂道:“陛下圣明!”

这个皇帝确实圣明。后世有人评价道:“除了当皇帝,也就书法还能拿得出手,其他啥都不会。”

只可惜,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太会做皇帝的人,终有一天会陷入这种游戏的窠臼。一旦视野受到限制,那么出现致命的纰漏就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的李宁还不知道皇帝的难处,而且也没那个时间思虑此事。

因为他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忙活——在奏折发出之后的二十天,以及等待回复的另外二十天里,这种忙碌没有间断。

至于因何忙碌,则缘起于他对光幕的认识——跨越两个时空光幕,能够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改变?这是一个庞籍无法立即想明白的问题。

所以,两人的第一场战后交流,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