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地中海之梦 第69章 契嵩(2 / 2)

宋战世界史 著作佐郎 6368 字 1个月前

大和尚显然也没有想到,凶名在外的李三班竟然这番好说话。

不过在他开口之后,李宁的脸倒是立刻起来。

至于原因,那自然是因为这位大和尚是来要钱的。

李宁想要利用佛教传播仁爱之学,不但传播这种思想,还要传播相应的技术,普天之下的佛教徒,能有几个愿意为之而被利用,就算是有又有几个能为四大会所知晓呢?

显然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寥寥无几。

不过这寥寥无几当中的凤毛麟角之徒,恰恰就包含面前的这位契嵩大师。

数年之前,他就曾经前往汴京,将自己对儒家和佛教关系的认知阐述给了当今的皇帝和朝廷重臣们。

这位大和尚认为,佛家的那些教义在俗世当中只是为儒家提供帮助的。

所以说他虽然身披一身袈裟,但实际上,骨子里极有可能是个文人士大夫。

不管这样的推测是否正确,也不管他之前的表态是否诚心,在急需类似人才的情况之下,长吉也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因此休书一封,请这位其实已经在南岳衡山隐居起来,且自号“潜子”的大和尚出山。

潜龙在渊,为的便是有朝一日能够龙腾九霄,既然有红尘俗世里面士大夫的抱负,那么这位大和尚自然不会耍弄那些欲拒还迎的把式,因此收到信件之后,他就立刻出山前来泉州与庞籍会面。

但正如之前所叙述的那样,泉州如今的局势,因为海外人才的到来而变得有些混乱,虽然归根到底还是应该被定义成百花齐放的,但对于这名佛学大师来说,去听小乘佛教的阿底峡在那里宣扬佛法,多少有些难受。

而需要他做的事情,却迟迟没有着落,因此他不得不亲自动身前往光幕的另一侧,来问一问庞籍和李宁究竟该如何行事。

海关倒是没有难为这位大德高僧,甚至还派了一队士兵亲自护送他南下。

刚刚恢复秩序的赫勒斯滂和弗里吉亚,也让他的南下行程变得顺遂许多,可是当他到李宁面前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建议的提出者,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智珠在握。

“和尚们有多少人愿意帮助我?”

“据贫僧所知,泉州本地的僧人们,只有少数人愿意帮助三班。”

“我就这么没有号召力吗?”

“并非如此,三班的这一构想是在泰国宏伟以至于许多人无法接受但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体会三班的心意的。”

李宁冷笑一声:“或许还不如金银浅薄能让那些和尚们动心呢?”

“人各有所求,即便加沙再深也免不了要有些吃穿用度,所以谁又能真正的出家呢?”

李宁不料他竟然说得如此实在,忍不住偷偷看了他两眼,又怕自己的不敬之情为人所觉,因此收回了目光。

如果大和尚倒没有怎么在意,他笑了笑对李宁说:“三班想要创办学堂,却假托寺庙之名义,说起来让人不好接受,但做起来也并非难事。不过三班可知道,除了一批钱财之外,即便是创办一座私塾,也需要有好先生在里面教授才行。三班从海外请来的那些人,即便有些特殊的学问,恐怕……”

“大师不必惊慌,那些人不过是来十一补缺的,丰富我华夏儿女的见识而已。能给我华夏贵胄上课的人,至少也得是泰山先生那样的稳健之才。”

孙复的名字,大和尚是听过的,只可惜路过泉州的时候也无缘得见,当然是因为对方在休整学堂准备开课的缘故。

那座学堂如今已经有了名字,由于钱主要是光幕司出的,所以称之为光幕第一学堂。

这个学堂包含非常广泛记忆,招收一些适龄儿童去做开门和基础教育之类的普通工作,也招收一些年龄大的社会青年和有学之士,做起了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力的差事。

非常有趣的是,孙复和李宁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前者观测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一味地凶猛地招收学生而后者,则有些崇尚教育质量,对于孩子的专业培养有着狂热的执着。

更为让人感到有趣的是,后者竟然还引来了一位强大的支持者。

安定先生胡瑗。

这位在北宋时期就创立了分斋法这种专业培养制度的教育家,对于李宁那一套抄袭自高等教育制度的填选志愿和专业的做法非常赞赏。

因此他现在也在为李宁做事,有这两位先生在。

其实大和尚是不需要太过担忧的,他此行除了要钱要地要房子之外,唯一所需求的就是李宁的那句,拾遗补缺丰富见闻。

后来,这个定位被蒲亚讷知道,当时气得这位阿拉伯商人吐血不止。

为了将比鲁尼这个级别的宫廷学者忽悠到中土皇宋,这位仁兄可是下了不少本钱。

其中有一条就是保护阿拉伯世界不受光幕当中的那些军事存在着威胁。

因此比鲁尼在翻译之余也特别留意光幕另一端的事情,甚至他还曾经试图穿过光幕来亲自探访一番。

不过泉州的行政长官们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在长期跋涉之后不适合做这样危险的旅程,婉言拒绝了他的申请。

然而在大和尚来一次之后,相信这样的申请已经没有足够的理由予以阻止

但大和尚才不会在乎这些,学者就应该看看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躲在寺庙里,当然他本人属于清修,在探索另外一个世界,但阿拉伯世界的那些商人和学者显然和他不是一个维度的生物。

可惜的是她很快发现,其实李宁和他也不是一个维度的生物。

因为这家伙将前些天一直在编写的假经书拿了出来,并告诉他这是他从光幕当中感悟出的不传之秘。

因此,这部经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名字,叫做《光幕心经》。

《光幕心经》,初级版有13个部分,分别对应着中学时代的13个科目。诡异的是李宁竟然也将计算机编写了进去,虽然在这个时代根本用不上,但他怕有朝一日,另外一个光幕会与某些特殊的时代相连接,所以有些知识还是普及出去比较靠谱。

但大和尚却体会不了他的这番心意,既然得到了新的经书,那自然就要回去传播。

虽然这玩意怎么看都不像是佛学经典,而更像是李宁所谓的,需要把仁心转化成实实在在技能,然后传播出去的理论指导。

但他既然来到这里,自然就不会对这一要义有任何多余的评价。

更何况李宁在这部经书的扉页上还题写了这样一句话。

“凡物之所存,本无善恶。奈何人心有善恶,是故其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吾辈仁人志士,每渝一物,当思其如何补益天下,为善世间。锅碗瓢盆如此,光幕海舶亦如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