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改进农具(2 / 2)

桓熙迫不及待的下田,从匠人手中接过新式农具,农具长不足八尺,可以单手操控,因此可以手持八尺鞭驱策耕牛。

只是这八尺鞭挥舞起来,总感觉没有当初用马鞭抽打权翼时顺手。

桓熙使用过后,大感满意,王猛继而接手。

与桓熙不同,王猛是经历过苦日子的,隐居期间,也曾躬耕于华山。

正是因为长期使用过直辕犁,王猛对于曲辕犁的优点有更为直观、明显的感受。

“主公!此犁可抵十万军!下官恭贺主公,得一利器!”

王猛大笑着说道。

权翼闻言,也赶忙下田试用,但他不曾使用过直辕犁,也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不过在耕牛的牵引之下,也确实感觉耕起田来,不是特别耗费力气。

桓熙高兴之余,又难免泛起愁来。

就像他推行均田令,居然也被前燕给强行学了过去,在幽州用以招揽流民,恢复生产。

无论是耕杷耱技术,还是曲辕犁,自己一旦大肆推广,只要出现效果,周边邻里不可能无动于衷。

这些东西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哪怕是曲辕犁,只要被带走一架,仿照起来并没有多少难度。

既然要把曲辕犁推广到千家万户,也自然不可能控制得了它的流向。

桓熙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必须大力推广新式农具,不能因咽废食。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句话,桓熙治下始终缺少人口。

这种能够解放生产力的新式农具,对于他来说,正好能解燃眉之急,大有裨益。

桓熙在重赏参与研发曲辕犁的几名匠人之后,当场下令,大肆打造,争取在明年春耕以前,在关陇地区彻底取代直辕犁。

同时派人将图纸与成品送往江陵,相信桓温在亲自比较过曲辕犁与直辕犁的区别后,也会在荆、益、宁三州进行推广。

桓熙回到征东大将军府,朝廷的诏书已经送达,太后准了桓熙之请,以刘务桓为匈奴左贤王、刘阏陋头为匈奴右贤王,对于有功的将士,也各有封赏。

唯独没有提对桓熙的赏赐,以及否决了他设立单于台的请求。

只是无论朝廷是否同意,都不会影响银川单于台的运行。

毕竟建康朝廷伸不了这么长的手,干涉不了关陇之事。

褚太后在诏书里对桓熙擅自设立单于台的行为大加斥责。

但桓熙并不恼,他知道,这不是太后的字迹。

上次太后托司马兴男给他送信,桓熙始终留着,那也是他的珍爱之物,时不时拿出来观赏临摹。

果不其然,不久,就有一封密信被从建康送来了长安。

褚太后在信里向桓熙解释她的难处,并言辞恳切的希望桓熙不要往心里去。

桓熙注视着信上的内容,不由想道:

她这般在意我的看法,莫非...她心里有我?

有些念头一旦兴起,就会根深蒂固。

桓熙取来一面铜镜,看着镜中自己俊美的容颜,心想,也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一时间,心猿意马起来。

按照惯例,这种闲暇时候,本该抽空去一趟韩嫣的住处,但此刻也没有了兴致。

桓熙记得褚太后的生辰,念及再过一段时间,将会是太后的寿诞,桓熙想了想,决定再送一份曲辕犁的图纸与成品往建康,作为献给褚太后的寿礼。

反正当桓温推过之后,曲辕犁传入江东也是迟早的事情,倒不如让自己来做这个人情。

再说了,江州、扬州百姓因此得了好处,想必也会感激自己。

既可以讨太后的欢心,又能使百姓感恩,这叫双赢。

桓熙同样言辞恳切的给褚太后回了一封信,他坦言自己设立单于台,也是无奈之举,但他已经禁止旁人称呼他为大单于,所谓单于台,只是单纯用来管理匈奴事务罢了。

信的末尾,桓熙动情写道:

‘惟愿陛下千万岁,臣将尽力侍奉!’

桓熙将回信交给来人,让他秘密送往建康,这才郑重地将来信珍藏。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