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苻健南下(1 / 2)

桓熙收取凉州,犹如鸟枪换大炮,准备淘汰劣质军马。

至于那些被淘汰的军马应该如何安排,则是一个问题。

权翼向桓熙进言道:

“南方缺马,主公何不用那些军马与临贺郡公(桓温)换取人口。”

当初,桓熙曾用一万五千匹军马向桓温要来了三万户百姓。

然而,桓熙这一次却不准备采纳权翼的意见,他摇头道:

“我早有计划,准备将淘汰的军马贩往民间,增加收入。”

随着曲辕犁的普及与运用,耕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需要两头牛、三个人耕的田,如今只需要一头牛、一個人即可。

这也意味着有大量劳动力被从农田里解放出来,桓熙对于人口的渴求,已经没有当初那么迫切。

而劳动力的解放,也意味着有更多百姓能够抽出身来,从事手工业、商业等活动。

手工业、商业的蓬勃发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行商走南闯北,自然需要牲畜运输商品。

将被淘汰的军马贩往民间,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符合短期利益。

又能促进商品的流通,从而进一步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也符合桓熙的长期利益。

同时,再从荆州迁来民众,且不说桓温愿不愿意做这笔交易,以目前关陇的财政情况,也没有余力去安置移民。

桓熙在夺取凉州以后,一次性扩充了一万五千名战兵,其中就包括了一万骑兵。

这些人马虽然驻扎在凉州,但以凉州的赋税收入,肯定养不起这些脱产战兵,必须要由关陇补贴,也使得关陇刚刚好转的财政状况再度紧张起来。

权翼见桓熙已经有了主意,并没有再坚持自己的看法。

说过了军马的问题,桓熙又与权翼商量起了人事安排与军事布置,最终决定,以赵俱为凉州长史、武威、金城二郡太守,留守姑臧。

又以杨安为凉州司马、西平太守,将西平郡治所移至枹罕(今甘肃临夏)。

由于凉州刺史张曜灵将会长期居住在长安,等同于是让杨安与赵俱异地分理凉州军政。

新招募的一万凉州精骑,分出三千骑驻于武威,三千骑驻于金城,四千骑驻于西平,一旦桓熙有召,则由杨安统率东出。

至于五千步卒,桓熙在慎重考虑之后,还是决定让他们驻扎在敦煌,威慑西域各国,以杜郁之弟杜胄为敦煌太守。

谢艾西征,除了收取凉州西部各郡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便是招抚前凉西域长史李柏、伊吾都尉索孚等人。

凉州西部五郡,桓熙只会在敦煌郡安插亲信,其余西郡、张掖、酒泉、西海等四郡太守若能及时归附,则尽数留用。

而敦煌太守,桓熙自会在关陇地区给他安排一个郡,继续担任太守一职。

桓熙想要发展商业,控制西域,敦煌郡可谓至关重要。

等回去了长安,他也将会组织官方的商队,经由丝绸之路开展对外贸易。

此番赵俱离开银川,前来凉州任职,单于台将由前凉旧臣索遐执掌,负责管理匈奴事务。

在桓熙离开,赵俱未至的情况下,将由权翼暂且留在凉州主持政务,等待赵俱前来接管,而后东归。

安排好了这些事情,桓熙来不及会盟河西各部胡人,于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正月十九日,率领三万晋匈步骑由西都县匆匆班师。

至于会盟事宜,将由赵俱到任之后着手安排,桓熙会在夏季只带枪骑,再来一趟河西巡视。

而让步卒留在关中防备虞国可能的入侵。

秦州,狄道郡,狄道县。

李媛提前得到桓熙归来的消息,已经在城门外望眼欲穿。

她此前偶感风寒,被桓熙留在了狄道养病,好在并无大碍,身体早已经恢复过来。

之所以一直留在狄道,是桓熙觉得她病体初愈,不宜奔波,才没有让她前往凉州与自己相见。

开路的骑兵率先映入李媛的眼帘,不久之后,那辆熟悉的四轮马车从远方缓缓驶来。

桓熙走下马车,李媛忍不住内心的欢喜,行礼道:

“妾身拜见将军,将军别来无恙?”

桓熙握住了她的手,笑道:

“无恙,只是一直担心你的病情,后来知晓你已痊愈,才终于放下心来。”

说着,桓熙让人从另一辆马车上将张玉儿带来,他一路上,当然不会与张玉儿同车。

张玉儿先向李媛见礼,她是张重华之女,固然身份贵重。

但李媛也曾是成汉的公主,并不存在身份上被张玉儿压了一头的说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