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丁忧守孝(2 / 2)

桓温嘶吼着道。

......

相较于能在府上作威作福的司马兴男,桓温的母亲孔宪并没有多少存在感。

毕竟有了这么一个强势的儿媳,当婆婆的也得退避三舍,否则这后宅可得闹翻了天。

当然,这也与孔宪本人的性情有关,中年丧夫以后,她清心寡欲,不愿理睬府里的事情,每天只在自己的院落里吃斋念佛,为儿孙祈福。

桓温年少时,父亲被杀,家道中落,因此与母亲的感情格外深厚。

楚公府,后院。

桓温快步来到病房,司马兴男正在榻前抹泪,孔宪看见了桓温,笑着道:

“你来了。”

看起来精神不错,但桓温知道,这应该就是回光返照,否则司马兴男不可能急匆匆将自己唤回来,如今又在旁边掉眼泪。

他做到榻前,紧紧握住孔宪苍老的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终于,从眼角滑落下来:

“母亲,是孩儿回来了。”

孔宪伸手替桓温抹去泪水,反过来安慰道:

“生老病死,本就是人之常情,你不要太过悲伤。”

说着,孔宪的脸上带着些忧伤道:

“可惜,儿孙们如今都在外地为官,临终之际,也不能与他们见上最后一面。”

桓温闻言,愧疚不已。

当夜,孔宪病逝于襄阳,桓温为之悲痛欲绝。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父母去世,无论官居何职,都必须立刻辞官,为父母守孝三年,谓之丁忧。

丁忧制度始于汉代,到如今,已经深入人心。

晋朝以孝治天下,哪怕位高权重如桓温,也得向朝廷上疏,自请解职,否则,必遭世人唾弃。

当然,当然,法不外乎人情,又何况是制度。

朝廷可以根据需要,下旨夺情,官员不必遵循丁忧制度。

可不管朝廷是否夺情,桓温必须走这一道程序,也就是主动辞去自己的官职。

桓温此时哪还有心情理睬这些事情,于是让郗超代他拟了一道辞官的奏表。

郗超将奏表呈上:

“还请楚公过目。”

桓温摆摆手,没有审阅,郗超做事,他是信得过的。

“可曾通知众人回来奔丧?”

郗超答道:

“都已经安排好了,走的八百里加急。

“送往长安的信件,臣还特意提醒世子,务必南下。”

桓温点点头。

实际上,随着孔宪一死,桓熙就不可能再去进攻河东。

毕竟按照礼制,需要上表请辞的可不仅是桓温一人,他的兄弟桓云、桓豁、桓秘、桓冲等人都得按照规矩,辞去官职,守孝三年。

桓熙作为孙辈,也得跟着请辞,守孝一年。

哪怕朝廷下旨夺情,桓熙作为嫡长孙,也必须回到襄阳奔丧,而不是在北方挑起战事。

当然,哪怕是辞去官职,也是辞去晋朝的官职,如桓温的大司马,桓熙的大将军,他们已经封邦建国,不可能因为丁忧而除国。

至于桓云、桓豁、桓秘、桓冲等人,荆州、江州、司州是楚国的领土,他们自然是楚国的官员。

因此,请辞的奏表是寄往襄阳,而不是建康。

桓温其实早有计划,便是由二弟桓云代替众兄弟守孝三年,其余人则留任原职。

尤其是镇守洛阳的桓豁以及坐镇江州的桓冲,这两个位置太过紧要,必须得是自家人。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