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节(1 / 2)

独宠夫郎 不曾阿 4064 字 1个月前

平城这边,九成九的百姓都是农人。

农人靠天吃饭,能富到哪里?

总之,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毫无特色让他连土特产都寻不出的小县城。

真的,平城这边没有任何特产。

这边有的任何东西,隔壁县都有。

因此,前两年过年他给亲朋好友送的年礼,全都是从府城采购的。

平城本地的实在是拿不出手。

当平城这种县城的知县,想整出一番让圣上眼前一亮的政绩,那真是比登天都难。

这三年来,他想秃了头,也没想出什么好法子。

政绩不突出,那就无法升迁。

他自身也没什么背景,他是寒门出身,前朝时他家也阔过,是个不大不小的世家,但经历了战乱,等盛朝建立,他家彻底没落了。

没政绩,没人脉,为避免走出圣上的视线,他原本想着,今年狠狠心,动用祖产去和吏部的官员拉拉关系,明年好选一个能让他施展拳脚的县。

但现在嘛。

平平无奇普普通通的平城,终于有拿得出手的土特产了!

靠着一个粉条,就可以让平城的百姓比从前富裕一倍甚至是更多。

这就是他的政绩!

在翰林院待了两年,他大概能摸清楚圣上的心思:民富国安。

百姓富不富,这是考核官员的一条隐形标准。

所以,他还是得动用祖产了。

因为按照大盛的规定,知县是三年一调任,他想继续留在平城,那必须得托关系。

只要能留下,花费些祖产算什么,靠着粉条,他能让圣上眼前一亮。

必须要支持三柳村的粉条大业!

江知县下了命令,很快全县城上百个村子的村长都来到了县衙。

当然,离的远的村子,即便是坐着牛车也要走上一天一夜的,来的就比较慢。

但这无所谓。

这不影响江知县先对来得早的村长宣布三柳村收购淀粉一事。

一年两次的赋税,都是衙役亲自去各个村子收的,所以,这些村子的村长和江知县的联系挺密切。

现在江知县宣布了粉条一事,这些村长意外之后就是惊喜。

粉条在县城火爆了一个多月,很多村长都知道粉条,现在三柳村要买淀粉,这是好事哇。

他们村子的红薯也能变成银子了!

甚至有个别村长拉着庄丰收的袖子,一脸心疼的问庄丰收咋不早下这个决定。

因为现在都腊月了,距离过年没几天了,家家户户种的红薯也消耗不少了。

这多可惜啊。

但也没人真的埋怨庄丰收,这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虽然种红薯的人家已经消耗了不少红薯,但这些人家里还留有一些红薯。因为按照平城这边的习俗,过年会炸红薯丸子。

过年需要用到红薯,那此时家家户户自然有红薯。

庄丰收把红薯淀粉的做法教给这些村长,这些村长便回了各自的村子,教村人做淀粉。

当然了,庄丰收也特意强调了,淀粉必须干净,凡是有杂质的,三柳村不收。

到时候白忙活一场,那可别怪他。

江知县也同意这个条件,粉条是要成为平城的特产的,代表的是平城的脸面,也是他的脸面。

他不想丢脸。

江知县发了话,众位村长不敢不重视。

回到村子之后,向村民传授淀粉做法时,着重强调卫生问题。

这可是县太爷发了话的!

县太爷对普通村人的威慑力,那就好比老天一般,毕竟绝大多数村民这辈子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在他们活动的这片区域里,江知县掌握着他们的赋税徭役等生杀大权。

这的确是他们的天。

现在天发了话,他们不敢不听。

于是,整个平城凡是种了红薯的农人,在这个本该是冬闲时期的腊月,突然就无比忙碌了起来。

六斤红薯出一斤淀粉,三柳村以十五文一斤的价格收淀粉,若是能做一百斤淀粉,那就能卖一千五百文。

若是做两百斤淀粉,那就能卖三千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