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节(1 / 2)

独宠夫郎 不曾阿 4211 字 27天前

庄丰收针对此事又搞了个投票,这一次,所有人都愿意买高价淀粉。

粉条太挣钱了,村人少挣几文总比不挣强。

谁知道今年冬天是什么情况呢,所以,先干完去年这一票再说,只要有人卖给他们淀粉,价格不是特别离谱,那就买!

黎荞把全村的决定告诉给王掌柜,然后又拜托给王掌柜一件事,若无意外,今年黎荞就可以去私塾读书了。

黎荞想在县城买一个小院子,他托王掌柜留意一下有没有人卖房子。

他不会和陶竹分开,所以房子要大,能让陶竹做点心。

在县城玩了大半天,夫夫两人回村。

两人都挺高兴,特别是陶竹,这种体验对他而言是第一次,过年竟是可以去县城玩,他现在真的一点儿都不怕住在县城了,他对县城的热闹繁华,感兴趣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新年很快过去,初七这日,黎荞带着黎菽娘仨,和庄丰收、朱村长一起去了县城。

黎菽想法不改,非得让黎荞把生意挂在她名下,黎荞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便同意了。

之所以还带着黎瑜宁黎瑜安姐弟俩,是因为黎荞要给他们上户籍。

在大盛,每三年进行一次人口统计,之前黎菽的户籍从三柳村的户籍册子上抹掉了,现在得加上。

这需要庄丰收这个村长当证人。

另外,黎荞还打算把朱家村的十亩特等田买下,这需要朱村长陪同。

上一次黎荞买宅基地时,给县丞塞了钱。

但这一次,他刚把钱袋子拿出来,县丞大人就微笑着摆手了。

身为江知县的副手,县丞自是知道黎荞的。

江知县不调任,还挺看重黎荞这个年轻人,县丞自是不挣黎荞这份外快了。

于是,今日的行事特别顺利,不到一刻钟就办好了。

从县衙出来时,黎荞多了一张十亩的田契。

黎菽的户籍出现在三柳村的户籍册上,她是一家之主,而且在她的名下,还登记有黎家粉条、黎家点心铺这两门生意。

办妥了此事,黎菽终于松了口气。

她在她小弟这里,终于发挥切切实实的作用了。从今往后就由她盯着她小弟的生意了!

有了这层关系,黎荞便让黎菽也开始做点心,过了年,他家的点心生意又要营业了。

家里多了十亩地,最高兴的就是陶竹了。

这一次的田契上写的是他和黎荞的名字,两名字并列在一起可真好看,他每日都要看几遍。

有了田地,那就要耕种,之前错过了冬小麦,但现在可以种春小麦。

小麦太贵,而现在他家吃饭的人多,他只想种小麦。

陶竹这点想法,黎荞自然安排。

他没有雇人,而是交给了朱家村。

朱家村的人每个月都要给他干五天活,才十亩地而已,五天之内绝对能种完。

于是,元宵节之后,气温升高,朱家村的人花费几日功夫,把黎荞家的十亩特等田全种上了小麦。

朱家村现在把黎荞当财神爷,不需要黎荞和陶竹当监工,他们干活又快又好。

元宵节之后,春回大地,寒冷被太阳驱走,田地里的冬小麦迎着春日的风轻轻摇晃着嫩苗。

冬闲过去,田地里有活儿可干了——

灌溉。

春日雨水少,而此时的灌溉全靠人工,速度慢,再加上农人种的小麦多,所以按照村人的习惯,都是提前几日便开始灌溉。

于是,庄文今日所写的文章便是围绕着旱灾。

私塾已经开学了,但他请了假,这个腊月他通过和黎荞探讨学问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觉得他在黎荞这里的收获比在私塾大,所以他就请了几日假。

“文哥,你这文章写的虽好,但没有新意。”

书房里,黎荞看完了庄文的文章,点评很犀利:“你给出的法子,都是朝廷所用的,你没有自己的创新。”

“这……”

庄文不由捋了下胡须,皱眉,一脸苦恼:“除了常见的手段,还能有什么新法子。”

“像是那篇雪灾文章时我所说的,想要真的解决这些灾祸,不仅要有朝廷惯有的手段,还要有钱。没钱拿什么救灾?”

黎荞说着指向纸张上所写的挖河打井这几个字:“只有足够的钱,才可以打足够的井,造足够的水利设施,实在不行,还可以从外地购粮。”

“不让百姓在旱灾中饿肚子,不让百姓有造反的机会,那才是彻底解决旱灾了。”

黎荞把圣上的小作文背的滚瓜烂熟,结合江知县对他带乡亲们挣钱的夸奖,再加上这接地狱的策论题,他的解题思路只有一个:

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安抚百姓,能给百姓一条生路而不是让百姓走投无路。

想真的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拿所有人都知道的那几种救灾手段纸上谈兵,那就需要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