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节(1 / 2)

独宠夫郎 不曾阿 4453 字 27天前

眼下黎荞来了他的地盘,他让黎荞随便点,他要为黎荞庆贺。

白教谕知道王掌柜和黎荞交情深厚,便没坚持付账。

这都是小钱,黎荞肯定不在意。

黎荞在意的是乡试。

因此,进了二楼的包厢之后,不等伙计上菜,白教谕便开始科普了。

童生试虽然重要,但它其实只是一个资格考试,题目很简单。

太上皇当政时,乡试和童生试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反正都是围绕着四书五经三史三传。

但当今圣上即位后,乡试的题目经常接地狱,白教谕一开始也被这些题目给打懵了,但他总结了一下这几年的题目,又发动人脉询问了一下最近几年中举者的文章,然后他摸索出了一点心得。

这点心得就是如今的乡试和童生试,两者最大的一个区别是童生试笼统,乡试精细。

拿庄文的院试文章举例,庄文只需要笼统写出泥石流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相关举措就行了,但若是乡试时拿到这样的题目,那就不能笼统的概括,得深入去写,得精细的写。

每写一项措施,就要写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让主考官明白考生是胸有成竹的,要让主考官明白考生对泥石流极其了解并且有能力解决。

而且,写文章时还要灵活的结合四书五经三史三传。

所以,院试的策论文章,一日就能写完。

但乡试的策论文章,得写三日。

黎荞听完白教谕这一番话有些惊讶,白教谕是有些能耐在身上的,不愧是教谕,一下子就触及到了最最核心的东西。

的确是这样的,邢学政也说了,如今的乡试文章更重实用,得让主考官通过文章知道考生有真才实学,而不是一个只会掉书袋的书呆子。

因为圣上出题总是接地狱,所以考试难度大大增加,从前考生们只需要研读四书五经三史三传就行了,但现在考生得知天下事。

虽不至于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涉及到民生的内容,考生必须得知道。

考生得懂得如何治理各种灾害,要懂得农事,要懂得律法可以审理各种案子……

这些方面不是表明的懂,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黎荞想要叹气,科举考试的漏洞不好钻呐,天下这么多事呢,谁知道圣上具体会出怎样的题目。

圣上逼着考生掌握各种知识,是希望这些考生将来可以直接外放做官吧。

用这种方式选出来的进士,不需要额外培训,随时随地都能走马上任。

这种操作,圣上真的是有些牛逼在身上的。

在心里感叹完了,黎荞便又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邢学政给他的建议是尽可能的扩大知识面,眼下白教谕也说了乡试写文章的重点,那他必须得多了解各方面的知识。

在县城的院子里埋头读了五日书之后,他的书院生涯开始了。

第93章黎荞只占一半,韩小雁下线出发去首府

黎荞很珍惜这段书院生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起床后先是洗漱,洗去了困意之后就去书房背书。

陶竹则是带着黎夏、黎二山做早饭。

在村子里时,新鲜蔬菜都是村人送上门,但在县城,得需要去菜市场买。

至于柴火和鸡鸭蛋,黎大山每隔三日给他们送一次。

城门口的蔬菜最新鲜,陶竹一般都是去城门口买菜。

反正平城小,他走的快一些,一来一去只需要两刻钟。

城门口有个卖烧饼的大婶儿,是他第一次和黎荞去县城卖丰糕时认识的,这烧饼大婶每次见到他都很热情,想往他手里塞烧饼。

免费的烧饼当然不能收。

不过,刚做好的铁板烧饼的确好吃,他总会买上几个,好让早饭丰盛些。

而且,他给大婶提了建议,可以做一些甜口的烧饼。

甜烧饼也很美味呢。

烧饼大婶把他的话听了进去,第二日烧饼摊子就有了新品种。

若是搁从前,烧饼大婶肯定会犹豫,因为城门口摆摊的都是乡下的农人,每日进城路过她摊子的大部分人也是农人,而糖的价格贵,这些人肯定舍不得买糖烧饼。

可现在平城的农人富裕了,手里有钱了,自然也舍得花钱了,比咸口烧饼贵一点儿的糖烧饼肯定有人买。

更何况这糖烧饼还是陶竹推荐的,她只要打出陶竹的名号,那绝对会有很多人愿意买。

烧饼大婶很感慨,当初黎荞陶竹第一次来城门口卖丰糕时,她觉得陶竹站在黎荞身边有些突兀,也不觉得黎荞能有多大的成就。

当然,她当时已经察觉到黎荞是有真本事的,不然也不会每天都能捉那么多鱼,还能让王掌柜包圆他的点心。

但是,当时的黎荞说到底和她一样,都是摆摊做小生意的。

可谁想到,短短三年,黎荞竟是要飞了。

而且黎荞与陶竹的感情依旧。

时间证明她当初瞎了眼,陶竹站在黎荞身边一点儿都不突兀,两人最般配了。

如今的县城门口比从前更为热闹,这里本就有不少人摆摊,后来江知县在这里打了两口井方便众人用水,这下子此地更热闹了,摆摊卖吃食的人比从前多了不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