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节(1 / 2)

独宠夫郎 不曾阿 4386 字 1个月前

很快,黎荞找到了自己的号舍。

小房间大约高两米,宽一米,进深不足一米五,里面只有两张木板搭在墙壁上特意留的砖槽中。

白天,这两张木板一个是桌子,一个是椅子。

晚上,把这两张木板拼接在一起,那就是考生用来休息的床。

黎荞打量完了,这才拎着考篮进去。

算了,这条件已经很不错了,听说有些地方的号舍不仅破旧,里面还有蛇鼠虫蚁。

这里最起码瞧着还挺干净。

此时是上午十点钟左右,黎荞把考篮里笔墨砚台摆到桌子上,然后靠着墙壁闭目养神。

此次一共有七千多考生,等这些考生全部搜检完毕进入号舍,那肯定是下午了,他此时无事可做,只能闭目养神。

接下来的三日可是要高度用脑,而且就号舍这条件,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他应该趁着此时养精蓄锐。

古代读书人不容易啊!

黎荞这般,其他考生也是如此,一个个都待在小小的号舍里,等着剩余的考生入场。

无人走动,也无人说话。

很快到了中午,有差役过来问考生要不要热水。

贡院是有厕所的,就在号舍末端,所以不必跟童生试那般惧怕喝水,黎荞要了一碗热水,就着被掰得惨不忍睹的馒头吃了午饭。

午饭后,他趴在桌子上睡了一觉,一直睡到太阳西斜,远处的明远楼突然传来了敲锣声。

这表示全部考生已经进入号舍,接下来该发试卷了。

黎荞一下子精神了。

乡试终于开始了。

乡试因为考生众多,所以不再跟童生试那般让考生自己抄写题目,乡试的试卷是提前印刷好的,此时由差役直接发给考生。

一同发下来的,还有一些草纸和炭火、蜡烛。

这会儿已经是傍晚,考生们肯定要挑灯奋战。

黎荞打量着手中的蜡烛,有些同情最后进来的考生,他在号舍里睡了一天,这会儿贼精神。

但最后进来的考生却是在贡院外等了一日,这会儿肯定正疲惫着,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此时应该只想好好歇息吧。

收回跑远的思绪,黎荞把注意力集中到试卷上。

这一场考的是墨义和帖经,不考诗词,也不考策论,纯纯考验基本功。

黎荞大致扫了一下题目,头皮麻了一下。

和童生试相比,乡试的题目要偏僻很多,甚至里面还有偏中之偏的:

要求考生答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

《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中都提到了蜀守李冰,夸赞了他的功绩,因此,帖经中有一题是相关的原文填空,墨义中有一题不仅要求解析原文,还要考生写出都江堰的原理。

黎荞:“……”

这接的是一百零八层地狱吧!

哪个科举考这些?

圣上出题会不会太随心所欲了?

科举考试是一件关乎到无数人命运的大事,不是圣上拿来玩乐、捉弄人的工具啊!

他听力比普通人好,但此时他不需要凝神细听,就有很多道抽气声、惊呼声传到他耳中。

其他考生看到这题,何止是头皮发麻,他们是全身都麻。

但科举考试的题目都是圣上出的,这些考生不能骂圣上,他们只能倒吸很多口冷气。

黎荞将周边考生的动静收入耳中,他轻轻一叹,开始研墨。

君心难测,不过,他是知道答案的。

而且,此次乡试的录取名额是四十人,甭管此届考生把题目答成什么样,那都得录取四十人。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胜过其他考生,比其他考生多走半步,那就赢了。

希望庄文,孟月,徐瑛能稳住心态,谨记着此话。

除了这道题之外,其他题虽然偏僻,但还在正常范围内,所以莫慌,就把这道题当做是附加题,能做出来,那皆大欢喜。

答不出来那也没关系,想来整个贡院能答出来的没几个。

而且,圣上最重文章,只要最后一场的文章写得好,那不怕考不中举人。

这般想着,他开始在草纸上答题,墨义题需要组织语言,所以得先写在草纸上,在草纸上答完再往试卷上誊抄。

他这一年来的苦读没有白费,凭着过人的记忆力,这些题难不倒他,他写的飞快。

没一会儿,天色暗了下来,他点上了蜡烛。

蜡烛燃烧了一半,他将其吹熄,准备睡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