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节(1 / 2)

独宠夫郎 不曾阿 4491 字 1个月前

状元这名声听着很响,但其实官职不大,跟戏文里讲的很不一样。

在戏文里,考上状元就等于飞上枝头,要么是驸马,要么是威风八面能扭转乾坤的大官儿。

但实际上,考上状元,只能封一个从六品官职——翰林院修撰。

但是,也不能说这小官就前途无望了,因为翰林院是大盛官员的储备库,根据统计,前朝一百多位宰辅,九成都是出自翰林院。

大盛继承前朝的旧制,自建立以来,除了跟随太上皇打天下的那一批老臣,余下的内阁大学士八成是出自翰林院。

所以,进入翰林院,妥妥是未来可期。

圣旨下来之后,黎荞去翰林院入职报到,并且告假回乡。

黎荞身在原河省,按照朝廷的规定,他可以请四个月的假。

顺利拿到准假批条,黎荞回了租住的地方,他和陶竹开始收拾行李,采买物品。

是的,他们夫夫又开始买买买了。

他雇佣了韩家商队随他一起回乡,他买再多的东西车队也能装下。

不过,买买买的同时,他还要等庄文、徐瑛、孟月。

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的官职是定制,在琼林宴次日授官诏书便下来了。

但余下新科进士因为人多,所以授官诏书下来的慢,甚至有可能直接没有。

好在徐瑛、孟月、庄文比较幸运,在多等了五日后,他们的授官诏书也下来了。

庄文进入工部,工部有四属部,分别为总部,虞部,水部,屯田部。

庄文进的是虞部,这个是部门是制造、收发官用器物的,还管铸钱,是个看着不显但实际上离不了的部门,庄文是虞部主事,正七品,品级和徐瑛一样。

孟月进了刑部提牢厅,这个提牢厅干的是巡查刑部大牢囚犯,掌管一众狱卒的活计,孟月是从七品的主事。

徐瑛进了户部。

大盛有十二个省,于是户部分为十二部,一部掌管一省的赋税、田地、户口等事。

户部是六部中的大热部门,不过,徐瑛虽进了户部,但他进的部门是在十二部之外的,名叫饭银处。

这个部门是管理盛京各部衙门伙食费、行政开支等事务的,徐瑛是正七品的主事。

身上都有了正经官职,庄文、孟月、徐瑛都很高兴,特别是庄文,他殿试考的不如孟月徐瑛好,但他官职和徐瑛的一样,比孟月高一级,这是因为工部不如户部、刑部热门,而且升职潜力小,现在是正七品,十年后九成九也是正七品。

但庄文很满足,哪怕这辈子都是正七品,那也是光宗耀祖了。

庄文也要回乡,他要把家人接来。

但徐瑛要和沈画忙活五十套衣服的事,圣上给了期限,在月底要把五十套衣服做出来,所以他和沈画无法回河西府。

不过,沈画让自己的丫鬟小秋跟着黎荞陶竹一起回去,好给家人报信儿。

孟月也不打算回去。

他官儿小,升迁也似乎无望,但既然身上得了这么一个官职,那就该兢兢业业,所以他打算早些入职。

而且,早点入职,那就可以早点领俸禄。

他现在欠着徐瑛的债,若是回去,那一路上的吃住都得花钱,但若是早点入职,那就可以早点领俸禄,不但不用花钱,还能挣钱。

他官职虽然小,但俸禄却是不错的,所以他让他大哥随着黎荞一起回去,他和他小弟留在盛京。

于是,四月中旬,黎荞陶竹带着黎二山黎夏,与庄家、孟月大哥一起,跟在韩家商队后边,踏上了回乡的路。

和来时的紧张刻苦不同,回乡的路上,一帮人的心情除了高兴便只剩下淡淡的惆怅。

当了官儿的确好,但是,他们都是京官,今后要留京,要远离故乡。

黎荞还好,他不是本地人,对三柳村的感情不深。

但庄文不一样,他在三柳村待了五十年,眼瞅着老了,半截身子入土了,却是要背井离乡——他虽不是在家乡活不下去了,但也的确属于被迫离乡。

这叫他怎么不惆怅。

惆怅了一个半月,在五月底的时候,一帮人回到了平城。

黎荞高中状元,朝廷早就派官差到三柳村报喜了,因此整个平城的人早就知道黎荞考中状元了。

庄文、孟月、徐瑛与黎荞关系不错,且都是平城人,因此报喜的官差一并将好消息报给了三柳村。

从送走官差的那一日起,庄丰收和黎粮就住到了县城,两人每日啥也不干,只在城门口等着。

他们等着,平城的百姓也在等着。

平城-府城之间土坯砖路上行人众多,在接近平城县城时,有人认出了坐在车辕上赶车的黎荞和陶竹。

认出黎荞陶竹之后,只要不是有要紧事的,都跟在了他们牛车后边。

嘿,状元郎,活着的状元郎,只有戏台上才能见着的状元郎,如今竟真的出现在他们眼前,这叫他们怎么不好奇!

更何况此人还是大名鼎鼎的黎荞!

黎荞肯定要留京了,除非将来告老还乡,不然他这辈子应该都不会再回平城了。

这真的是看一眼少一眼。

必须得多看看,顺带沾一沾状元郎的喜气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