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第047章:还能穷死? 若她日后得势……(1 / 2)

女丑聪慧, 略一想就明白了,还是问徐希确认,“校令长, 是不是拉来的人也要挑选一下?愚笨的不要, 奸猾的不要,品行不端的不要, 家里难缠的也不要?”

今夏时,有人来到学堂找女儿,以为做了官家的女奴, 会得赏钱,结果见人在学堂里学识字, 还穿着丝麻好衣料的衣裳, 没有赏钱还欠了学堂一笔钱, 当场扒走了女弟子的好衣裳。

若不是秦俪带着年龄大的打上去, 人也被拉走了。

女丑当时在场,那个女弟子已经不在学堂,自己卖了身,签了身契,被送去了印刷坊打杂。

“对!但若是能拉的,有那个智慧就拉一把,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 只有自己在,才有你们期盼的将来,才有我对你们的期待。”徐希点头补充提醒她们。

众弟子拱手应声,“诺。”

徐希又传授了一点识人之术的小窍门,给她们发了米面肉油,另一把铜钱, 安排回家。

她们都是距离咸阳不是太远的下县黔首,背着东西和小记事本坐上了回乡的马车。

女丑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村里缺少水,田地也不丰产,各家的孩子都黑瘦黑瘦的,尤其是女童,七八岁还没开始长个头,瘦巴巴的,却要开始承担家里的洒扫,挖菜,捡柴火,带弟妹的活计。

她家原是村里最穷的,上面一个兄长,一个姐,她老三,下面还有弟弟小妹,吃不上饭,见徐咨和徐该挑人,把她卖过来了。

现在看到人回来,完全变了个样,人不仅白了,胖了,也长高了,穿着深紫色竹叶纹的绵衣,背着行囊,一把木剑,脚下有力神情坦荡的样子,父母都没能认出来。

“女丑?你真是女丑?”

“阿母,是我。”女丑看着母亲沧桑操劳的样子也红了眼。

放下行囊和木剑,女丑恭敬的对父母行了一个标准的士子礼。

“我的大母哎,我们家女丑变成这样了?”女丑阿父吓的后退两步,不敢置信。

再看到她带回来的米面肉油,听她背秦律,还会写字,女丑阿父就整个人飘了起来,到处跟村里人炫耀,“我三女回来了!本指望她跟了官家做女奴能吃饱饭,碰到了好主家,还教识字,会背秦律呢!”

“你不信?我三女正在家里写字呢!家里拿回来的还有米面,还有肉和油,我家岁首要炖肉呢!”

“我吹嘘?你们不信,我叫女丑出来给你们瞧瞧,保管你们认不出来。”

村里人到他家里来看,就见女丑正研墨,用竹笔在大门上写了两个倒福字。

“这是啥?”

“这写的是字吗?”村里哪有识字的人,都不认识。

女丑描了边,空心里面又填上墨,看两扇门上基本没差别,忍不住满意的点点头,“写的是倒立的福字,福来倒,福来倒,今年以后我们家定然有福气来到。”转身过来。

邻居婶娘哎呀一声,“我的天耶,这真是女丑那个黑黄黑黄的小黄毛丫头?”

女丑把竹笔收下,对着乡邻行了标准的士子礼。

吓的有些村人连忙避开。

“看,我说了没吹嘘吧!”女丑阿父得意的抬着头。

乡邻们围着看女丑,这和去年在家完全大变样,问她在哪家做女奴,竟然对她这么好。

女丑留了个心眼,没说自己在学堂念书,岁首后要去郡县下做实习官吏,笑着解释,“少丞相你们知道吗?徐福,是我们大秦女丞相,种地用的堆肥法,家里用的开荒铁叉,曲辕犁,水车,吃的豆油,豆腐,馒头,面条包子,卖的麦芽糖都是她做出来的,还帮着秦军打下了楚国,拿下齐国。”

这几年官府一直在宣传堆肥增产,村里不知道是谁所教,只夸着功劳大,这还帮着大军打下楚国和齐国,得将士杀多少敌军都比不上的军功啊!

“这个女丞相这么厉害啊?”

“对!我们少丞相的师父和太卜令渚道子用十年推演了新历法,岁首之后就按新历法过了,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二十四节气十五天一个,按这节气算农时来耕种,以后就不会延误农时了。新的大秦历法就叫农历呢!”女丑说起满脸自豪。

这些都是村里农人们不知道的事,年节难得空闲,就追着女丑问咸阳的情况。

女丑就讲了些国策法令的大事,然后就是给乡邻夸徐希,传授给村人沤粪肥地,简单治虫害的方法,对付蝗虫的法子。

给乡邻把脉,科普能就地取材的免费药草,替身体病痛的乡邻简单针砭。

听这些都是女丞相徐福著的书,教给她的,有人就请她到自家门上也写两个倒福字,盼着自家今年也有福气来到。

女丑家过年吃了她带回来的面和肉包的豚肉饺子。

而她父母已经在跟她说,过了年节把兄弟也带去。

其他荣归故乡的学子们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宣传农历法,宣讲校令长的功绩,教些堆肥和防疫病的知识。

年节过后,接人回来,少了八个。

“全是女学子。”姒染脸色阴沉。

徐希神色未变,“比我料想的情况好多了。”

姒染张了张嘴,有些说不出话来。

“主君怎么做?”秦俪见连自己看好的甲等学子都没能回来,一腔怒愤就难以忍受。

“拿我的手书,派人去村里传人。实在传不回来的,再说。”徐希说着,把几分手书交给府中侍卫,把人派出去。

几个侍卫拿着手书就赶往了八个未归女学子的老家。

村里都还在羡慕老捏家三女能嫁给豪绅侄子,不仅得了一笔金银,还能攀附一门富贵姻亲。

突见一玄衣束发男子骑马奔来村里,村人纷纷看过来。

“女丑家何在?”侍卫高声问。

村人看他面容冷肃,以为摊上大事了,怕被连坐,连忙带他到了女丑家大门外。

家中大门关着,但院墙低矮,骑在马上很轻易就能看到。

侍卫从怀里掏出徐希手书,高声喝问,“女丑何在?传少丞相令,陵川县吏女丑速速上任,不得延误!”

“啥!?县吏?”村人惊呼出声。

门内的女丑父兄也吓了一跳,急忙出来。

侍卫冷声重复,“传少丞相令,陵川县吏女丑速速上任,不得延误!”

被锁在屋中的女丑一下哭出声,疯狂的拍打房门,“快放我出去!快开门!”

女丑阿父有些腿软,白着脸推长子,“快!快开门去!”

屋门打开,女丑哭红着眼冲出来,“我是女丑。”

跪在门口,“女丑接令。”

侍卫下马,把收书令给她,“少丞相命你三日内赶回,立即到陵川县上任。”

“诺!”女丑看到这封手书,忍不住泪涌,转身就回去收拾行囊。

“女丑,你要是走了,家里怎么办?”女丑阿母急的跺脚。

女丑也没什么行李,课本和用具都没带,只一个小记事册子直接塞在怀里,包袱回来时装米面肉油,只剩一个包袱皮,也叠了塞进怀来,抬眼看面前操劳半生面容沧桑的阿母,“大姐不是觉得好,那就让大姐去吧。”

头也不回跑出去。

“女丑!”女丑阿父一把拉住她。

女丑愤然的抽回胳膊。

“你真要去当官了?你......你就这么去做官了?”女丑阿父又伸手抓住她。

“阿父也听见了,少丞相令,传我去上任。”女丑冷声道。

女丑阿父也不敢再拦,眼神一转,“把你兄长和你弟弟带上。”

“我谁都不会带,我只是一个小吏,是去当差,不是享富贵。”女丑再次抽出胳膊,上前跟侍卫见礼,询问可能捎她一程。

侍卫冷淡的点头,“可。”

两人骑上马,直接奔出村子,朝大路而去。

发现情况不对,跑出去找了自己未婚夫的女薇领着一个年轻男子急匆匆赶回来。

“人呢?”年轻男子见村人聚在一起议论,女丑父母都神色难看,急忙追问。

乡邻抿着嘴,“女丑接了少丞相的令,去做官了。非得逼着嫁人,就算是县里的富贵人家,哪比得上少丞相!”

年轻男子气急,“你们懂什么,什么少丞相,不过是一个没实权的女人。朝中只有左右丞相,徐福就是陛下封着好看的!屁用没有!”

村里有看不惯眼的,当即就冲起来,“你可别在我们村说些不敬陛下的话,我们告到县里,叫你立马玩完。”

年轻男人阴沉着脸气恨的咬牙,冲女丑父母发火,“自古婚姻大事,奉父母之命,你们还管不住个女儿?她又不是真卖身了,你们怕什么!现在把人弄走了,陈大商家你们自己去交代吧!”

女薇想跟他说话,“郎君......”

年轻男人气哼的甩了她一巴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女薇捂着脸,眼泪大颗大颗落下,还是追了上去。

女丑第二天就赶回了咸阳,回到学堂,见到徐希,秦俪,姒染她们,哇的一声哭出来。

另有三个女学子也刚回来,正在讲不能按期归来的事。

不是被逼着嫁人,就是让换家中兄弟来,否则不能出门。

秦俪也是红着眼,又是生气又是无奈,“回去之前我还叮嘱你们多长心眼,连亲人也不能交底。”

女丑也忍不住落泪,她是看大姐那个未婚夫不像可以托付终身的良人,想到任上时带着大姐一起,她要是愿意念书,她挣的俸禄可以供她。

没想到大姐转头就把她不是做女奴,而是学识字能在官府当差的事告诉了她那未婚夫。阿父阿母也听信那个男人的,硬逼着她嫁人。

“吃一堑长一智啊,有了这个出门前的经历,你们再去任上,也会更加谨慎小心的保全自己。我这几天把你们的木剑全部换成铁剑或是匕首,随你们自己挑选趁手,带着防身用。”徐希叹道。

几人都哭着谢她。

女丑擦了擦眼泪,“只是没能拉到一个人来学堂,没有完成校令长的任务。”

徐希笑着安慰她们,“倒也不必自责,什么都不多,就人多,到了哪里都能拉。多了学堂还装不下呢。”

“那我去了陵川县任上,再拉几个聪慧品行好的来。”女丑保证。

另外三个女学子也都保证去了任上会重新拉人过来。

事实上,其他回家宣扬完的学子们,几乎每一个都拉来了三四个人。有的把适龄兄弟姊妹都带来了,不好意思,又挑了两个外村的,一人拉来五六个。

没两天,其他几个女学子也都被带回来,只有一个自愿留在家里带弟弟妹妹。

接人的侍卫打探了,“按少丞相吩咐,留下话,让她可自去当地县府应征县吏。”

徐希点点头,“休整差不多了,把这批人都分组,送去各自的任上。”

姒染,秦俪应声。

徐咨,徐该也要去上任了,尉缭本为两人举荐了朝内的职位,但两人都想去郡县下从小官做起,都领了县令长的职位。

“有谁跟我们顺路的,顺便捎送过去。”

徐希的安排大部分都在安全可控的地方,地方都不是特别远,分了东路,东北路,东南路三条行线。

徐咨,徐该也都在这三条行线上了,上任就带着顺路的学子们一块出发了。

送走了第一批优秀学子们,徐桃,徐梨,姜初一,徐授,徐妺等人也在学堂领了差事任教。

成绩优等没有报名县吏的李佩,公子高,公子珈等人被集中升到了进阶班。

不及格的老学子们被集中到一起,重新学习复读班。

新学子们则按旧例,发新教材,从启蒙开始教起。

他们都是被领进来的,已经不像头一批学子那么懵懂茫然,来到学堂之前就全知道了,学得好会派去做官吏,学得不好被赶走。

大多数接受良好,很是用功。

尤其是听去年考核差的,不是被辞退,就是转去做了奴仆还债,毕竟这一年的吃穿上学耗费都是打了欠条的,也没人敢欠少丞相的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