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节(1 / 2)

“嗯。谁让你起那么早的!”于童跟头一次见面的狄思慧打了招呼,无奈道,“这小子非要跟出来,今天得给你们添麻烦了。”

狄思慧原以为五哥口中的女领导,是个三四十岁的中年女同志。

没料到对方竟然会是时髦漂亮的年轻姑娘。

跟她印象中的“主任”形象相去甚远啊。

但是,人已经走到跟前了,狄思慧还是礼貌地喊道:“于主任,您先上车来吧,外面太冷了。”

“哈哈,别喊什么主任了,我比你大几岁,你还是叫我童姐吧。”小姑娘又不是单位同事,于童可不能让人家喊主任。

狄思慧笑眯眯地改口:“童姐!”

于童答应一声,坐进了小面包,将于小胖抱在怀里,戏谑道:“你比你哥听话多了,你哥从来不叫我姐。”

从来不叫姐的狄思科像是自动屏蔽了两位女同志的对话,将副驾驶座上的一条棉被扔给于童。

“早上挺冷的,你给于晨一同学盖上点吧,咱们这就出发。”

于童早就看到狄思慧怀里抱着一床棉被,此时得到了一模一样的,便也没推辞。

将姑侄二人裹在被子里,她提醒于小胖:“这被子是新的,你不许乱踢啊,要是弄脏了,就把你送去给人洗被子。”

于小胖听话地点头,又将脑袋伸出来,跟前排司机搭话:“狄教练,你还记得我呐?”

“记得啊,”狄思科发动汽车说,“你都没忘了我,那我肯定也得记着你啊!”

“那你后来怎么不去给我们上课啦?”于小胖小嘴叭叭道,“我们可想你啦,新来的狄教练没你好看,还长得可黑了,我小姑后来都不去学游泳了!”

“……”于童在他肉乎乎的肚皮上拍了一下,“胡说什么呢,我不去学游泳是因为工作太忙了。”

而且不想跟一群小豆丁一个班。

于小胖扭了扭,“你周末又不上班。”

狄思科笑着说:“新的狄教练是我三哥,正规体校游泳队出来的,比我教得好。不过,你跟你小姑的眼光差不多,我确实比三哥长得精神点。”

狄思慧:“……”

总感觉氛围怪怪的。

但一时又说不上哪里奇怪,再看看吧。

姥姥家附近的这个大集,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大集,可以从小年一直赶到年三十。

碎石子路上停满了拖拉机、马车、驴车和三轮车,各种特产百货的摊位一直绵延将近两公里。

于童很少下乡,五岁的于小胖更是连农村都没来过,平时光顾最多的就是家附近的菜市场。

何时见过这等壮观场面!

于小胖一下车,就想往人群里冲,奈何腿太短,跑了没两米就被小姑薅住了后脖领。

“你在家是怎么保证的?不是说好了不许乱跑吗?”于童牵上他的手说,“跟紧我,小心被人拍走了!”

于小胖骄傲道:“没事,我爸说我吃得多,拍花子的都不想要我。”

狄思慧觉得这小孩挺逗乐,牵住他的另一只手,随着人群进入大集。

几人还没吃早饭,狄思科先在一个还算干净的早点摊子上占了位置,把附近几个摊位的小吃每种买一点就能铺满一张桌子。

于小胖对着焦黄酥脆的咯吱盒流口水,狄思科问:“他肠胃怎么样?能吃油炸的东西么?”

“铁胃,没有他不吃的东西。”于童捧着一碗面茶暖手,望着那些摊位说,“在这里买东西不用给票吧?”

“给票会便宜点,不给票就得多花点钱。”

“那还是多花点钱吧,今年上面查的严,严禁那些商店卖大号,歌舞团分的年货没有前几年多,我手头的票得省着用。”

所谓卖大号,就是商店把紧俏物资大宗地交易给单位。

每到年节,卖大号就是约定俗成的交易方式,今年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就不让卖大号了。

职工得自己准备年货,全单位上下都怨声载道。

“那你在大集上买点豆腐和猪肉牛肉吧,鸡鸭之类的我姥姥家那边多得是,到时候从村里买活的,还能便宜点。”

虽然改革开放好几年了,但城里的米面粮油、豆腐、水产和肉类仍是凭票供应的。

过年期间,豆腐每人只供应半斤,海产品,尤其是黄鱼,也是每人只有半斤。

即便只有这些供应,菜市场也不是一直有货的,过年前这段时间,需要大清早去菜市场门口排队采购,才能抢到紧俏货。

所以,乍一瞧见农村大集上有这么多东西,可以敞开了买。

对于童来说,简直是老鼠掉进了米缸里。

吃过早饭,来到水产摊子前,她挥手就包圆了人家玻璃丝袋子里的大黄鱼。

狄思科劝她冷静:“你家才有几个人啊?买这么多能吃得完么?这里面少说得有二十条鱼了。”

“我们全家都爱吃黄鱼,给我爸妈、大哥、大姑家各送几条,估计等不到过年就吃没了。”

狄思科只好接过袋子说:“那我先把这些送到车上去,前面有表演踩高跷和打花鼓的,你们带着孩子过去看看热闹,一会儿咱们在那边汇合。”

此时旭日初升,乡亲们吃过了早饭,正是大集上人流量的高峰。

狄思科提着一袋子黄鱼,还有他给家里买的半板豆腐和五十斤大米,艰难地在人群中挪动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