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1 / 2)

刘正民假咳一下,轻声提醒:“广告是以四大产业公司的名义买的,咱们只是经办人……”

广告费该由企业出!

大家一想,确实呀,这笔钱得由企业出。

那就没人有异议了。

必须给足我们中方企业排面!

意见统一后,大家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向北京请示,有人负责联系媒体,还有人负责跟欧洲共同体方面沟通。

狄思科被分配给了商务处的二秘李爽,他们要尽快联系到一位参加过贸易周,并且在内地有过投资的企业代表。

请对方谈一下在内地经商的感受,对投资环境的看法,给他的老乡们做个参考。

二人从众多投资商中,选择了西德的一家汽车公司。

这家公司已经与内地企业合资办厂,算是在国内扎了根儿的。

狄思科觉得双方是老朋友,请对方帮咱们做个宣传,应该没什么问题。

不过,李爽常年与这些外商打交道,深知他们的个性。

联系到对方总部的投资经理后,她并没有透露这份采访的具体用途,只说新一届贸易周即将到来,请他为参加贸易周的客商们,介绍一下在内地的投资心得。

投资经理答应得倒是爽快,上午拿到采访稿,下午就回复了一份传真过来。

在这份采访的前半部分,大加称赞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内地的现代化前景也十分看好。

后半部分提到,这次投资谈判整整谈了五年,但非常值得。

然后提醒大家,与内地谈判要有耐心,切忌操之过急,而且要找到合适的谈判对象。

狄思科仔细品了品最后这几句话,扭头问李爽:“这份采访能用吗?”

人家说的是实情,但是把它当成软广告来吸引投资商,好像又差点意思。

李爽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无所谓道:“能用啊,怎么不能用!我提前跟国内联系过了,让他们再采访两名外商。一片夸赞之声反而显得太假,这篇采访正好能中和一下,到时候三份采访一起发!”

狄思科:“……”

工作经验果然是需要积累的,人家竟然还做了两手准备!

看这娴熟的应对,处变不惊的表情,应该不是第一次处理这种情况了。

官方出面打广告,那效率是相当高的。

得到领导批复的第二天,关于中欧贸易周的内容就准时出现在了三份发行量最大的西欧报纸上。

与此同时,负责向全欧洲各国进行广播的德意志电台,也开始播送中欧贸易周的广告。

狄思科早上起床后,特意上街买了一份报纸。

翻开广告版的第一页就是一整版大熊猫啃竹子的画面,第二页开始则用有些夸张的超大号字体,刊登了中欧贸易周的中方企业求购信息,以及图文并茂的企业和产品介绍。

报纸的一半内容都是关于中欧贸易周的,排版也相当醒目。

几乎是把报纸当成贸易周宣传手册来用了。

不过,他们花大价钱打广告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只是一上午的工夫,商务处就收到了几十家企业的咨询电话,其中甚至还有两家苏联企业。

狄思科帮忙接了一通俄语电话后,直接被领导按在了办公室里,与能流利使用荷兰语和德语的李爽一起,专门负责接听来自欧洲各国的咨询电话。

先遣组的时间有限,完成了在比利时的任务后,马上还要启程去伦敦打前站。

狄思科当了两天接线员,登记了将近一百多家中小企业,而之后的核实工作就要由商务处和欧洲共同体的官员去完成了。

“距离登机还有六个小时,”侯组长笑着问三位组员,“你们都是第一次来比利时,这几天光忙工作了,要不要出去转转?”

“要!”三个人像小学生似的抻着脖子喊。

然后侯组长就把他们三个带去了市中心的布鲁塞尔大广场,给每人买了一只蛋卷冰淇淋,坐在广场上看鸽子。

狄思科:“……”

要是能把身边这三个舔冰淇淋的男的,换成于童就完美了。

侯组长丝毫没察觉自己的安排有多无聊,掏出照相机,热情提议:“咱们在这里合个影吧?”

三人默默点头。

侯组长随手拉来隔壁的一个年轻小伙,请人家帮忙拍合影。

狄思科早就观察这小伙子半天了,对方手里也有一台照相机,但是人家的照相机,可以及时出片。

相纸从照相机嘴巴里吐出来,随手甩一甩,居然就是一张相片!

这可太神奇啦!

合完影以后,狄思科跟人家搭话,得知这玩意儿叫polaroid,售价在四千多法郎。

折合下来差不多要四五百人民币。

他想给郭美凤买一个。

侯组长阻止道:“这东西就是骗你们这些小年轻的,那相纸不好配。相纸用完了,照相机也就报废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