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节(1 / 2)

要知道,一头猪才出肉180-200斤,这群老头老太太直接拿下了半头猪。

温大妈似乎知道他在担心什么,笑道:“你就放心送吧,现在天气凉快了,多买点东西也坏不了。”

“这是多少户人家的呀?”狄思科问。

“26户。”

狄思科:“……”

他以为能有十户买菜,就顶天儿了。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参与。

还是低估了大爷大妈们的影响力啊!

问题是,他不可能让人家司机给这26户挨家挨户送菜呀!

他盯着那份订单,沉吟许久才说:“我们的送货司机顶多能帮忙将货送到居委会,或是指定的某户人家。把货送上各家的门是不太可能的。”

“没关系,到时候我们居委会会组织人手的。”

“咱居委会为住户们服务本是好意,但蔬菜这玩意,损耗不小。发给这家的菜好,那家的菜不好,很容易引起居委会跟住户的矛盾,而且这中间还掺杂着菜金的问题。”

温大妈被他这样一说,心里也有点打鼓。

他们本想找七八个熟人组团买点菜,到时候私下分一分,省了去市场的麻烦。

可是,经过大家的宣传后,竟然招来了二十多户人家参与其中,这是她也没料到的。

狄思科给出一个方案,“每天要送那么多菜,让居委会一直免费为大家服务不是长久之计。要不咱们在胡同里找个合适的人选吧,最好是年轻腿脚好的。司机把菜送到他家或是居委会,然后,由他对照着订单,将每户的菜分好后送货上门。他的工资由我们农贸公司出,每份订单给他4%的提成。”

低于一百块的订单,农贸公司不接单。

也就是说,负责送货的人,每笔订单至少能赚到四块钱。

每天上午忙活一会儿,就能赚一笔外快,对于手脚勤快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工作。

这人要是懂得宣传,将更多住户介绍来买菜,那赚得就更多了。

温大妈对胡同里各家的情况一清二楚,马上就给出一个人选,“前头开裁缝铺的小刘,她爱人叫李报国的那个,最近下岗了,找不到工作正帮她看店呢。人挺勤快的,就是嘴拙,照着他媳妇差远了。要不然让他试试?”

“那就让他试试吧,菜金也由他那边代收。前半个月每天结账,半个月后,一周结账一次。”

于是,北海公园这边的住户们,就率先享受了免费送菜上门的服务。

连老狄家也加入了团体采购的队伍。

狄思科原本以为,这个业务干不了多久,等到大家的新鲜劲儿过去了,还得回归家门口菜市场的怀抱。

然而,街坊们在家收菜的热情持续走高,直到过年前,购物热情仍未减退。

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万多块,将近两万块的订单,不比机关食堂的走货量差。

李报国这个配送员,每月能赚好几百块的提成,直接把送菜当成了正经工作来做。

唯一不足的就是,这些街坊们的要求太多了。

这天下班回家,狄思科刚进门,就听于童说:“刚才刘大妈来串门了,让我问问你,能不能往菜单里加点水果。”

狄思科:“……”

因为这些街坊们,他们配送中心已经联系了牛肉羊肉鸡肉的货源。

要不是鸡蛋的损耗量太大,连鸡蛋都能给弄来。

“他们总不能天天在家呆着吧?没事也去菜市场溜达溜达买点水果嘛。”

郭美凤和小阿姨,拿着最新的菜单勾勾画画,随口说:“过年前的水果涨价涨得厉害,你们要是能弄来水果,咱家也从配送中心买。”

“即使我们有水果,也不会太便宜。”狄思科摇头道,“现在的水果大多是从南方运来的,价格都不算低。”

他嘴上抱怨街坊们太能找事了,次日去上班的时候,还是把农贸公司的供销科长喊了过来。

张文青曾经是市蔬菜公司下属国营菜站的站长。

前几年蔬菜公司搞体制改革,关停了几个菜站,他就顺势下海贩水果了。

结果水果的水比蔬菜还深,他因为两车皮的烂柑橘赔了一半身价,此后彻底上岸。

正赶上星火农贸服务公司招人,他就来公司当供销科长了。

此时,听说狄主任想卖水果,张文青连连摇头。

“狄主任,听我一句劝,水果的损耗量太大了,冬天的水果一冻就烂,咱还是专心卖蔬菜肉类吧。咱们的保鲜库不够大,千万别招惹水果。”

“我寻思过年前这段时间水果需求量挺大的,而且咱们单位也要采购水果发过年福利,可以趁机弄一批水果来试试。”狄思科有时候说风就是雨,穿上羽绒服就要出门,“走,咱去批发市场看看行情。”

张文青拦住他说:“您要是一定要看水果,那就别去批发市场了,这段时间水果特抢手,批发市场都未必有货,咱直接去货运站看看吧。”

狄思科奇道:“连批发市场都没货?那农贸市场的货是从哪里来的?”

“您跟我去看看就知道了。”

两人一起出门,去了建在区里的一个火车站。

这一站是小站,客车经过时并不停留,只有货物列车仍在使用这个火车站。

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辆货物列车在此卸货,新鲜蔬果由此被送入首都百姓的菜篮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