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节(1 / 2)

之前有个房企老总的采访,节目组拖了整整一个月才陆陆续续地搜集好素材。

狄思科送几人出门,走到楼梯口时,一群午休吃饭的职工也正要一起下楼。

瞧见狄思科身边有客人,而且是扛着摄像机的,这群人立马靠到两侧,给狄思科让出了一条通道。

狄思科好笑道:“平时也没见你们给我让路,咱可得实事求是,别在镜头前做戏啊!”

财务科的小郑笑嘻嘻地说:“狄总,大家这是想让您上电视的时候有点排面!显得您在单位里倍儿有威信!”

“别贫了,赶紧走吧,小心抢不到炸鸡腿,听说那是郭师傅跟洋快餐学的手艺呢!”

闻言,一群人果然不再假模假样地给他让路,都捧着饭盒呼啦啦地往楼下冲。

周峰见状便问:“您跟职工们还挺熟的?”

“整天在一层楼里办公,能不熟么,”狄思科玩笑道,“我比较年轻,他们都不怕我。而且我们腾飞总部的年轻人比较多,有的部门平均年龄才29岁,相对比较有活力。”

他与节目组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又安排人带他们去食堂用餐,这才匆匆乘车赶往市里。

*

因着下一次录制地点是在家里,狄思科特意回家招呼了一声。

家里有什么不方便出镜的东西赶紧收一收。

“哆哆它大姨和大舅,到时候你俩负责看管狗子,把链子拴上,别让它们吓到客人。”

胖大、胖二和哆哆,只长年纪不长记性,见了人就撒欢,整天在院子里活蹦乱跳的。

自家人已经习惯了,但客人难免会被它们的热情吓到。

哆哆大姨不太乐意地说:“它们又不咬人!”

“那也不行,要不你带它们去姥爷家玩一天?”

狄嘀嘀摇头说:“我还想上电视呢!”

“……”狄思科无语道,“你又不是没上过电视,有什么可稀罕的。”

“那我也想上!”

然而,等到周峰带着摄像师上门时却告知,并不需要孩子出镜,只拍一拍狄思科的书房,记录几个他伏案的镜头,再拍一点工作笔记或者散文随笔就行了。

这部分是要后期录制旁白的。

狄思科拿了几本工作笔记,还翻出了一本日记本,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当做素材提供给节目组。

“狄总还有记日记的习惯吗?”周峰惊讶地问。

他以为这些老总都很忙的,根本抽不出时间记日记。

“没有,有时候一个月记好几篇,有时候一年都不记录。”狄思科惭愧道,“十多年才记了这一本,您没发现纸页都有点泛黄了吗?”

“那也很不错了,我们采访了这么多人,能提供日记素材的,包括您在内只有5人。这对我们的节目也是非常宝贵的内容。”

很多受访者回忆曾经的重要经历时,其实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心情。

还不如文字记录更直接。

能被写到日记里的事件通常都比较有纪念意义和代表性。

狄思科这本日记亦是如此。

这是从他大学二年级开始记录的,笔记本的扉页上还盖着经贸大学的印章,看得出来这是学校奖励的笔记本。

在他上学期间记录得比较多。

比如参加英文演讲比赛后,狄思科就在上面写,“去参加北京十二校的英文演讲比赛了,对手们都很强,很有实力,有几位参赛同学的发音非常标准,像在听bbc。但我得了金奖(只有一人)!”

又比如参加了校际篮球比赛后,狄思科用黑色墨水记录道:“全军覆没了!配合打得不好,白白浪费我的打工时间去训练!再去参加校篮球队的训练,我就一年不吃肉!”

过了不知多久,又用藏蓝色笔迹在后面补充,“又去训练了,反正我一年也吃不到几次肉,没关系!”

可见,大学时期的狄总是个意气风发,很有活力,也很乐观的年轻人。

两年半的时间,大概记录了笔记本的三分之一。

但都是断断续续记录的,比较连贯的是86年9月-87年这段时间。

狄思科写了很多日记,有他去歌舞厅唱歌得到300块点歌费的,有出了第一张录音带的,还有送妹妹去读空中服务班的。

当时狄思科写道:“花了好大一笔钱,但值了。希望老狄看到他闺女这么有出息,也能高兴。”

后面一段时间的内容,在周峰看来比较流水账,但狄思科居然每天都做了记录,不是每天一页,而是每天一两句话那种。

买了第一辆车是大事,记录也就记录了,但是买了一块草莓小蛋糕也要记录,那就很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周峰没什么耐心看下去,就快速向后翻阅,直到看到占了半页纸的“哈哈哈哈”时,他顿住了动作。

在让人感到密集恐惧的半页哈哈哈的最后,狄思科只写了五个字:“求婚成功啦!”

周峰:“看得出您当时一定非常开心了!”

“对啊,娶这个媳妇可不容易,”狄思科笑道,“我爱人当时有好多人在追呢,而且我那会儿还只是翻译室的小干部,她却已经有自己的公司了,存款是我的一百倍。”

这还是往保守了说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