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故意报复(1 / 2)

文臣反战。

没有出乎意外。

所以李弘壁一点都不恼怒。

这群文臣既觊觎那座石见银矿,却又不甘心再次开启战事,给武将勋贵攫取军功的机会,再加上战事开启他们自身利益会受损,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战,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出兵倭国这就是大势所趋,李弘壁自然不会甘心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他苦心孤诣地谋划好了这一切,难道还会因为文臣的几句话就停了下来,白白放过那个北街民族吗?

不可能的!

但凡是个中国人,都永远不会放过这个卑劣民族!

李弘壁看向一众文臣缙绅,沉声开口道。

“其一,诸位不要太想当然了,这倭国直到现在可还不是我大明藩属国,更没有与我大明建交,所以你们哪里来的资格说出这种话,称我大明是其宗主国呢?”

第一步,先废掉这些文臣缙绅占据的大义之名。

倭国确实还没有与大明建交,只是自李唐开始倭国一直都是大明的藩属国,所以群臣先前才会说出这些话语,理所当然地带入了天朝上国的角色。

然而此刻李弘壁一句话就将他们从美名中给打醒了。

倭国是大明藩属国吗?

并不是!

洪武年间,大明定鼎天下之后,以铁腕著称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以武力解决倭寇问题,当时驻防福建的名将周德兴也表示,“集水师于澎湖,乘北风而进,旦夕可灭倭奴也”。

但问题在于,此时的大明帝国北有残元未灭、南有五溪蛮乱,考虑到忽必烈折戟沉沙的前车之鉴,太祖朱元璋最终选择了运用外交途径来解决中日争端。

洪武二年,大明外交使团抵达九州岛,传达太祖朱元璋“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的战争威胁,但讽刺的是,大明帝国的国书在还未抵达京都之前,就被盘踞九州的倭国南朝怀良亲王给截留了。

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八阿哥”,为人刚愎自用,他对明朝国书中“四夷之君长”、“酋帅”等轻蔑的言辞颇为不满,随即处决了使团中的主使吴用等五人,还拘禁了副使--杨载和吴文华达三个月之久。

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大明始终以为怀良就是“倭国国王”,为此太祖朱元璋还拒绝了倭国北朝足利氏,从洪武六年开始连续六年进献的诚意十足的朝贡,因为在大明看来,足利氏不过是区区一个军阀,泱泱大国岂能与乱臣贼子建交。

然而终洪武一朝,大明都始终以怀良亲王为谈判对手,要求倭国制约袭扰无度的倭寇,不过怀良亲王所代表的南朝在倭国南北内战中始终处于弱势,巨额的军费开支和控制地域贫瘠的物产,令他们根本无力处理倭寇的问题,因此倭寇对大明帝国的滋扰始终没有中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