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郑和与海权(1 / 2)

海权。

这个词汇在大明而言,显得极其陌生。

但事实上,大明王朝是拥有海权的,甚至还为此构筑了海防体系。

洪武永乐年间,大明水师保持着高强战斗力,并且是积极主动地出海清剿倭寇浪人,针对来自倭寇的海上威胁,大明每一年都派出上千艘战舰在南北海域内巡逻,即所谓春巡与夏巡。

首先以舰队巡逻于海上,警戒侦察和寻机歼敌,当发现有倭寇深入内海,则利用报警通讯系统,集中水师与外岛守军协同歼灭,若是倭寇登陆,则以水师与沿海卫所驻军协同歼灭。

此外大明水师还经常出动舰队攻击敌占岛屿,粉碎倭寇的基地,这种进攻型战略的顶点是在追击倭寇的战斗中水师将士曾到达朝鲜海岸与琉球群岛。

再比如为了消除来自东南亚方向的海上威胁,郑和的船队曾在马六甲海峡与之展开激战。

总之,歼敌于海上是海防战略的核心,更是一套卓有成效的海防体系。

可仁宣之后,明朝开始收缩海防线,远洋船队被召回,大型舰只停止建造,岛屿基地被放弃,撤退政策使水师受到重创,海防线被从远海甚至外洋压回海岸。

紧接着大明出现了一个绝世人渣皇帝,一举葬送了大明王朝的精锐之师,让四方蛮夷全都看到这头昔日的巨龙露出了疲态,紧接着这些恶狼们自然也就开始向大明露出了獠牙!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回来之后就对朱棣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来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我国舰队战无不胜,可用置于扩大通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海洋!

毫无疑问,这是十分具有战略目光的金玉良言。

原本中国并不是缺乏航海传统的国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海上运输和海军,可惜因为这种中土宗主国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儒家搞出的那一系列思想言论,直接就粉碎了海权思想诞生的可能!

三宝太监郑和,是第一个具备对海洋的战略眼光之人,郑和带着一批同样拥有海上探险精神的同袍战友,先后七下西洋,他们曾深入前人从未涉足的海域,他们实际上是进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第一批航海家,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海洋先驱者!

然而,偏偏郑和是个太监,副使王景弘也是个太监,这一批古所罕见的航海家们几乎都是备受歧视的宦官,所以他们的成功只能加重文臣缙绅对航海的敌视。

毕竟,宦官阉人是帝王的鹰犬,而不是他们文臣缙绅的鹰犬。

宦官阉人取得的成就,获得的利益,跟他们文臣缙绅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所以在宣德年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文臣缙绅不断进言劝谏宣德皇帝朱瞻基,终于让这个永乐大帝的好圣孙放弃了海外扩张的企图,强行将郑和召回,导致郑和也失去了所有精气神,病逝于归国途中。

这之后,无敌于世的大明水师被闲置,先进舰队泡在海港中渐渐烂掉,历经郑和船队数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珍贵航海资料被刘大夏销毁,大明全方面停止建造远洋舰船,全力严禁打击海外私人贸易,将近在咫尺的制海权拱手让与他人!

如日中天的大明水师,直接就被一下子打回了原形,甚至比之先前处境还要凄惨!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文臣缙绅想要的,不只是让大明水师烂掉,而是一直烂掉!

任何人想要重建大明水师,想要开海解禁,那都是他们的敌人!

而大明水师烂掉之后,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丧失了东南亚的控制权,中国北印度洋朝贡贸易圈的崩溃,大明水师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化为乌有,中国不但丧失了成为世界性帝国的机会,而且丧失了海上的军事屏障和贸易通道,最终彻底丧失掉了海权!

等到若干年之后,等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大炮,浩浩荡荡地登陆中国沿海时,这群沉浸在天朝上国幻梦中的帝王将相,这才终于明白了,海权到底有多么重要!

李弘壁既然来了,那他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帝王将相依旧活在梦里!

短短数日时间,船队就已经准备就绪。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