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古镇夜色美如画 运河红船听南音(1 / 2)

却说这天打铜巷吴府张灯结彩,夫人精心呵护承恩。吴老爷吩咐下人照顾好夫人月子。

“老爷你就放一百个心,我这就叮嘱厨房调整莱谱,同心协力服侍好夫人月子,保证把小少爷养得白白胖胖的。”李管家唯唯诺诺地说道。

“伺候好了,有赏。”吴老爷特地又赘了一句。

“老爷你瞧好吧。”

吴老爷布置好了一切,他又向店里走去。河下大街水巷里的居民,大多经营着巷名中所列的行当,如销售铜器、铁件,石灰、衣物等日用商品。

吴家处在这环境之中,也跟着经营着一些小商品。当经商有了余利,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吴家便开始重视教育,希望子孙能够进入仕途,光宗耀祖。

吴承恩的曾祖吴铭曾做过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的县学训导,而他的祖父吴贞则做过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今杭州市)的县学教谕。教谕实际上就是县学的校长,训导则低一级。

训导和教谕的收入很低,且远离家乡,颠沛流离。在吴承恩父亲吴锐四岁之时,其母梁氏就曾带着他一起去仁和县,而未过数月,吴承恩的祖父吴贞竟病死在仁和县任上。

梁氏无奈,只得带着四岁的孤儿吴锐回到淮安。此后,吴家家境越来越穷,以至于吴锐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不能上学,只能进入教育条件较差的社学读书。他母亲怎么也没想到,吴家两代人读书为官,到了第三代竟然沦落到如此境地。

但是吴锐聪明懂事,不但课上能专心听课,而且读书也很刻苦。吴锐在社学结束学习之后,家庭经济条件窘迫的他便没有再继续读书,直到二十岁之时,便和小商人徐家的女儿成了亲。

徐家世代以卖花边花线一类小商品为生,婚后吴锐承袭了徐家的产业,也成了小商人维持生计。

今日承恩出世吴老爷自然笑得合不拢嘴,回想着刚才县令说什么文曲星,实在太可笑了,他不由摇摇头叹息道:“大人啊大人,我吴家哪有那个运气啊?”

可他内心深处当然不甘,吴家到了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与官家无缘了。这也是他给儿子取名承恩的良苦用心,渴望皇恩浩荡眷顾吴家。可他更知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吴老爷当然想不到他这个儿子吴承恩,后来承恩虽饱读诗书,官样文章写得一点也不差,可却屡试不中,让他在河下街颜面尽失。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话说县太爷中午多贪了两杯,加之上午徒步河下古镇走得累了,故而酒足饭饱之后昏昏而睡。

“卿御淮扬酒家”果然名不虚传,三层楼宾客如云,平常不提前三天,根本定不到位置。今日县太爷莅临,老板立即打开备用厅,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宋老板的精明。

下午伙计们忙完客人,收拾好一切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宋老板一个人关上门盘着账。中午县太爷这一单表面是亏了,但是他知道自己赚大了,一是食客们知道县太爷作客卿御淮扬酒家,必然传遍十里八乡,二是县太爷在诗墙上留下墨宝,且不讲诗写得如何,单凭这两点今后势必客流如潮。

现在县太爷还在后院客房里睡着午觉,宋老板自当好生伺候,说不定哪回县太爷一高兴再光顾,那酒店生意更红火了。想到这里,宋老板眉毛上翘,他得意地端起紫砂壶细细品味起来……

也不知道何时,宋老板也许是太累了,居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一阵强烈的敲门声把宋老板从睡梦中惊醒,他揉了揉双眼责骂了自己一句后大声回应:“别敲了,来了,来了!”

“宋老板,怎么到现在才开门,大人呢?”师爷一头闯进来气急败坏地问。

“师爷不好意思,睡着了,大人在后院呀。”宋老板说着拿起一锭银子塞到师爷手上,“今后还请师爷多多美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