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祥和斋 味道变了。(1 / 2)

许婶子说的那家点心铺子, 史如意是晓得的。

她那日和香菱在西市向人打听点心铺,那卖胡饼的大娘,看史如意年纪小, 估摸手里没几个铜子,特地好心提点她。

“小丫头, 你若要买那寻常的麻团蜜糕,别到知香楼去……

那地儿卖的忒贵, 都是老爷太太才去。

再拐两条巷子, 有家老牌糕点铺,名唤‘祥和斋’的, 点心最是美味实在。”

牛车晃晃悠悠地驶至观音桥,史如意手里提着竹盒,从车上小心翼翼地下来,回头挥挥手。

“婶子, 宝源哥, 我这就去啦。”

宝源在前头架着牛车,应了一声,许婶子伸长脖子看她, 一脸的担忧。

“哎, 如意闺女, 你可千万慢着点!

……真不用婶子跟你一块儿去?”

虽然如意脑子好使,说起话来也条理清晰,但毕竟人小。

许婶子不大担心史如意被人骗, 担心的是旁人故意欺负她。

史如意心头涌上一股暖流, 知晓许婶子是真心为她着想,笑眯眯地摇头。

“真不用,婶子放心吧。

我心里头有数。”

她虽然人小, 但也正因着如此,店家才容易放下戒备心来。

毕竟这点心铺子经营情况不好,若是一大帮人来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她们是故意来砸场子的呢。

史如意目送牛车离开,并不急着去那点心铺。

先沿着青石板街慢慢走,东瞧西望的,把周围商铺环境都看了一遭,心里大概有了个数。

这巷子位置不算偏,离那最热闹的观音桥只隔了两条街,巷面略窄,地上青砖被岁月踏得平整。

巷子里头都是上了年头的老店,许多家门口支着的幌子都已褪色了,在风中飘摇。

除了吃食小店,巷子里头还有什么杂货行、绸缎店、杏林铺……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人流量虽少了些,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譬如,这边的顾客都是熟客。

进了店,都不用出声,店家便已经晓得他要点啥子,一边打包,一边闲话着家常。

史如意摸摸下巴,进了祥和斋附近一家卖羊杂碎的脚店。

这个时辰,店里没什么客人用饭。

像这样的小脚店,是请不起伙计的。

店家并师傅,是一位满脸络腮胡的汉子,一看见史如意进来,就热情地吆喝开了。

“小娘子,里边坐……

想吃点什么?阿叔给你做,保管你吃得香。”

史如意点了一碗煎白肠,要五个铜子。

这年头肉价贵,寻常人家嘴馋,又买不起红肉的,便会点上一碗“煎白肠”来过过嘴瘾。

名义上虽然是“煎”,实质上只是单纯水煮。

清洗干净肥肠,放在碟里,若是店里来了客人,随吃随切。骨头汤则是一直在锅头滚着的,越熬越有味道,满屋子的香。

史如意自个儿调了一小碟酱料,蘸了酱送那白肠。

却无想象中油腻的腥膻味,滑软柔韧,肥嫩鲜美,嚼来满口奇香,让她暗暗称奇。

果然这能屹立多年的铺子,都是有几分真本事在的。

当下毫不客气地赞了那店家一番。

“哈哈哈,小娘子是第一次来我家吧?

不是阿叔吹牛皮,咱这煎白肠啊,在整个安阳都有名气。

许多官人都特意赶了路来吃咧——”

那络腮胡汉子看桌上史如意调的那碟子酱料,就晓得她是个会吃的,脸上的神色颇为自得。

史如意吃完白肠,把碗里的汤也仰头喝掉,用汗巾子擦了擦嘴角,向那店家打听。

“阿叔,我娘让我出来外头点心铺,买几包糖糕回去,招待亲戚用的。

阿叔可有哪家推荐吗?”

那汉子面上显出几分犹豫来,他神色变幻几次,忽地放下手中搅汤的长勺,重重叹了一声。

“小娘子,若是从前,我想都不用想,定是要给你推荐‘祥和斋’的。

喏,看见没,就巷子口那家……

搁上十几年前,大家都要排队挤破头去抢,每日不到午时就卖光光!

只可惜,那店家如今人老了,不中用了,做不成糕点了。

许多人来尝,都说再不是那个味了……”

那汉子是个热心肠的,连声叹气,似乎打心底里为那祥和斋感到惋惜。

史如意心念一动,坐直了几分身子,眨眨眼,饶有兴致地追问。

“那这家的后人呢?

怎地就做不出先前的味道来了?”

那汉子“哈哈”大笑几声,像是在笑她年纪小,不晓事,单纯。

“不是阿叔吹牛,这人跟人的手艺啊,确实不一样。

哪天换了个师傅,碰上那嘴刁的客人,立刻就能尝出不对味来。

我有次感了风寒,不得已在床上躺着,让我娘子出来代做两日,那客人一个个都嚷嚷。

你说说,难道我还能对我自家娘子藏私?都是手把手亲自教过的,可那煎白肠做出来的味,就是不一样。”

史如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复问那汉子。

“阿叔,那这祥和斋……现下是谁在管?”

……

史如意提着竹盒,走进祥和斋,一眼就瞧见了那阿叔口中的“罗娘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