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贞观之始(2 / 2)

各地寺庙道观都必须增设英烈祠。同时朝廷也会设定一个官方的英烈祠。

每年祭祀天地太庙之后,还要前往英烈祠进行祭祀。

因为很多寺庙都占地广阔,在清退了大量僧众之后,很多寺庙的房屋都空置了下来,这些房屋质量都不错,朝廷于是将一部分寺庙空出来的房子改成了书院。

大唐和前朝一样,同样成立了国子监、太学、书院,各地县城也会兴办学院。这些学院就是用寺庙的空房子改造的。

还有一些小寺庙或者不适合改的,则是被分配给了周围的百姓。

李世民和王玄景交流过,他一直想要推行科举制度。

对于杨坚开创的科举制度,王玄景还是比较赞同的,虽然这科举制度不糊名,录取人数少,有各种各样的缺点。

但是这科举制度还是比以前的察举制要先进。

察举制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了现在能起到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差了。

很多时候察举制已经成了一个摆设,并不能为国举才。

科举制一经出现,王氏就发现了这种制度的好处,有没有才学,考试一下就知道了。虽然考试并不能考出来所有的人才,但是总归是可以将大量人才选拔出来。

王玄景对于科举制度是支持的。

前隋时期,科举制度每一次录取的人数很少,同时门槛也很高,这一次王玄景准备扩大人数。

增加科举人数,增加通过的人数。

前隋时期的科举几乎就是开卷考试,王玄景这一次自然是不打算开卷,而是推行了闭卷考试。

考生的试卷也需要进行糊名,等到审核完成之后,再将试卷拆开查看,以尽可能的给与公平。

只不过科举制度刚提出来,就被不少人反对。世家门阀对于科举制度很不爽。

要知道他们以前想要做官,只需要找亲朋好友举荐就好了,出现科举后,想要做官就必须要考试,而且还是和那些寒门、平民一起考试。

实际上科举制度,从一开始的时候,录取的士子九成九都是世家子弟。因为这個时代知识依旧处于半垄断状态。

那些寒门士子、平民怎么可能读书读得过那些世家子弟。

也只有等科举制度发展了一两百年之后,寒门和平民子弟才会一点点占据上风。

那些世家门阀即便是心中很不情愿,但是在面对李世民之后,他们也不得不低头,毕竟这位可是一个马上皇帝,真要是和他对着干,他要是杀起来可绝对不会手软。

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白现在科举,他们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所以在李世民的坚持下,科举制度还是通过了。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