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一年不如一年(1 / 2)

吏部尚书空缺,对大明朝政的影响并不大,吏部运转正常。

皇帝不上朝,却是让吏部自行进行部议,看是否有合适的人选推荐上来,这等于是给了传统文臣一次机会,当消息传到刘健耳中时,他对此似乎却别有看法。

“陛下是在试探。”李东阳看到刘健那谨慎的神色,便猜出刘健心中所想,直言不讳道。

刘健道:“如今六部尚书出缺,我们所想到的,陛下一定是想安排他所称心之人顶上去,可就未曾想过,为何我们所推举的人,一定不得陛下的心意呢?”

李东阳问道:“言外之意,我们要推选既能令我们趁心的,又让陛下满意的?有这种人?”

刘健摇摇头。

很显然,如今这朝局,想让两边都满意的人,那是不存在的。

“光景便是如此。”李东阳也颇为无奈道,“这换了几年前,谁能想到呢?到现在,陛下都还未决定南宫会试的主考人选,却在此时,让吏部尚书出缺,看来今年的光景怕是不如去年。”

刘健道:“未来或会更差,至少到现在,朝中有些人想培植势力,还是有所顾虑的。”

相比于过去几年,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几年最好的一年,至少现在我们还有机会改变。

李东阳听出了这层意味。

刘健问道:“若是由你去推选,应当由何人?”

李东阳没有正面回答,反倒是很认真道:“吏部的事,我们所能决定的太少。倒是听闻,陛下想在户部上做一些变更,你可还记得马负图走之前,极力举荐之人?”

“谁?”刘健皱眉。

李东阳道:“宣府巡抚,刘大夏。”

刘健登时沉默下来。

李东阳道:“以目前的境况,陛下若要执意栽培年轻人,或直接让王伯安升户部尚书,但以他的资历显然还不足,但以王德华为户部尚书却似乎已大有可能。若实在没什么人选能往上推,就以户部尚书佀钟为下一任吏部尚书的人选,你看如何?”

刘健想了想,微微点头,似乎也同意这种“变通之法”。

李东阳继续道:“户部现在看起来,陛下是执意要以能相助张秉宽之人来充任,王德华是最好人选,但也不排除陛下会用到陆全卿,此人野心极大,几次与我们针锋相对,且此时王德华仍在西北供职,若是陛下将来以其回朝廷为兵部尚书……”

刘健打断李东阳的话,问道:“他升了兵部尚书,你的意思,是张秉宽入阁?”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李东阳道。

刘健道:“眼下这几人,你认为应当以谁为先……我是说,要让他们退出朝堂之争?”

打压异己。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必须要把张周、王琼和陆完三人中,选择一个人给干下去,打压张周已经实际证明行不通,那就从陆完和王琼二人中选出来一个。

李东阳道:“非要以一人……那还是陆全卿。”

刘健道:“此人做事手段阴损,且以上听处来对抗阁部,并无维系朝堂稳定之心,这种人或不可采信。那又以如何的方法?”

李东阳无奈道:“还请明示。”

显然在李东阳这里,什么事都看淡了,从一些简单的角度,根本找不到突破口,除非是能找到非常刁钻的切入口,才有机会把张周派系的核心人员给搞下去。

刘健道:“陆全卿在地方上为任多年,其性格并非滴水不漏。”

李东阳摇头道:“陛下对于这些人平时的枉法,并不会太在意,即便是刘宇这种人,也是张秉宽亲自出手,否则陛下断然无查究之意。”

刘健冷声道:“但以其名声之劣,还如何在朝中立处?”

不用说太详细,李东阳似乎就听明白其中的用意,就是先把陆完的名声搞臭,让陆完在朝中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李东阳道:“如今说的是,吏部尚书和可能出缺的户部尚书,甚至是入阁之人。”

刘健摇摇头道:“该不该争的,我们都没机会争,眼下陛下用意已非常明显,连于乔陛下都不顾往日之情分,我等还有什么可争的。不争……也是为我们的抗争,最近也不要为谁出缺的事而去奔走,就全当不知。”

李东阳明显不太甘心。

虽然他内心也认为,刘健说的没错,现在争也争不来。

可就这么放任吏部尚书和入阁大学士外流到政敌那边,自己这头却连争取一下都不做,他还是忍不了的。

刘健道:“陛下这两年身子骨大不如前,朝政逐渐外放,而张秉宽又常年不在京,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即便是我们不做什么,就不信某些人还会一直跟张秉宽保持步调一致?”

“等他们生内斗?”李东阳皱眉。

显然这招,太被动。

自己不做什么,等着对手出错?这好像不是我们该做的。

我们作为文臣的代表,难道就这么怯懦,甚至连争都不敢争了?

刘健显得很冷静,厉声道:“张廷勉也快要回京,就不信他回京之后什么事都不做,且如今张秉宽于朝中做事甚多,已为地方皇亲国戚所忌,而今对他的非议也会越来越多。”

李东阳点头道:“明白了,先前我们与张秉宽对着来,那些皇亲国戚以为张秉宽有对手,或不会跳出来。可一旦我们偃旗息鼓,那皇亲国戚是首先坐不住的。”

“对。”刘健道,“包括张廷勉,估计也是这心思,都是想坐山观虎斗,可一旦两虎之中有人先退了,那这只猛虎就会令山峦不安,就算只是蛇虫鼠蚁,在面对猛虎时也该做点事。不能什么事都指望我们。”

“谁……更合适出来当挑头的?”李东阳一边思索,一边问道。

刘健道:“宾之啊,有些事不用我们去勉强,会有人替我们做,大明从开国,各处设置那么多的藩国,就想到有一天,大明朝中有乱臣贼子,既如此,那我们就先等等看。这次的事,我们就先按兵不动,暗地里……先把陆全卿的劣迹找出来,至于入阁的人选,也不必再想,就让王济之来,他不是心生顾虑吗?就是他!他既为张秉宽的座师,就看他入阁之后,到底是匡扶朝政,或只是为了把持朝政!”

李东阳点点头。

虽然他不太认同王鏊的政治立场,但论能力,王鏊绝对是可以胜任内阁大臣的身份。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