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危险与机遇并存(1 / 2)

延绥镇驻地,榆林卫。

二月十九这天,王琼得知了刘瑾即将过道延绥,往宁夏去的消息。

总兵官神英立在王琼身后,小心翼翼道:“上旨乃发,以大同总兵官平虏侯为将,遣三千多精骑调宁夏,可现在大同那边还没动静,却是镇守中官先到了,军门大人,您看我们应该如何应付?”

王琼道:“宁夏虽属三边之地,但这路驻守花马池的兵马,却并不在本官的统调之下,他们如何安排,本官不会加以理会。”

王琼还是比较明智的。

管着三边,大半个西北的军务都在他的麾下,可问题就在于各处的防务并不是很着紧,无法获得功劳,但也不至于因此而犯错。

可花马池那路人马就不一样了,他本身就是皇帝特别派到西北来的一路兵马,且花马池近乎属于三边的“飞地”,张懋和柳景因为花马池一战而落罪,现在驻守花马池的主要也是张懋带来的兵马。

王琼的意思是,那是皇帝直接治下的一路人马,我只负责监督,不对他们的作战计划和行为负责。

神英道:“以末将所知,鞑靼人在犯了花马池之后,兵马仍旧在河套等地活动,现在仍不消停。若是鞑靼再来犯的话,花马池有失,只怕其它各处也会跟着受累。”

你不想管?

除了花马池这一个地方,别的地方都在你王琼的职责范围之内,你不想管也会被逼着管。

王琼往神英身上瞅一眼,问道:“你的意思呢?”

神英道:“花马池本驻有宁夏本地的将官两千余,在英国公奉调回京之后,宁夏巡抚已将这两千多兵马抽调走,虽然如今驻守在花马池的仍旧有过万兵马,咱战力已大不如前。”

王琼点点头。

他很清楚,张懋麾下的主力分为三部份,一部分是从京城调过来的,人最少但其实也最没能力,也没经历过实战。

第二部分就是张懋从京师出发后,沿途从大同、偏头关等地征调的兵马,这批人虽然算是边军,也有一定的实战能力,但问题是长期不让他们回乡,一个个早就没有恋战之心,等于是驻扎在外地,心理上承受极大压力。

第三部分则是宁夏的人马。

宁夏这路人马零零星星被调过去有六七千,后来一再被抽调走,也是因为宁夏本地没有义务把所有精锐都驻扎在一个花马池。

宁夏本地的兵马,有很多有跟随杨一清取得黄河一战大捷的经历,且麾下武器精良,战意十足。

这群人被抽调走,对花马池的防务影响很大。

神英道:“大概是朝廷觉得如今花马池驻守的兵马已足够,所以才没有再给那位刘公公调太多的兵马随行,只让从大同增调三千精骑,如今还没到,就怕这会鞑靼人来犯。”

王琼摇头道:“鞑靼已有两次入寇花马池的经历,以其兵马之疲惫,料想不会在春荒时再来。至于那位刘公公,即便真进了卫城,也跟他说,本官公务繁忙,无暇相见。请求调兵及钱粮等事,一概不加理会。”

王琼虽然跟刘瑾之间有点交情,但还不至于有多深厚。

所以王琼的原则是,也不跟你撕破脸,但你想通过我来获取资源帮你成就功名,那还是别想了。

……

……

刘瑾的确有要活动关系,帮自己宁夏之行提前做筹谋的打算。

把郑遂的人带上,也是出自这方面的原因。

他本觉得,王琼作为研武堂的首席教官,而自己又曾提督研武堂,光是这交情,就应该很深厚,便想借着路过榆林卫的时候,跟王琼多讨一点政治资源,也是他在来的路上就听说花马池那边缺兵少粮。

“公公,您放心,卑职这就进城去给您传信,您只管等好消息。”

郑遂作为锦衣卫千户出身,对于刘瑾和王琼的交情很了解,他觉得这是他巴结王琼的好机会,所以主动请缨进城。

刘瑾满意点头道:“咱家作为镇守之官,不宜随便进城,就靠你了。”

然后刘瑾就安心在城外的驿馆等“好消息”。

结果等了两天,也没见郑遂回来,而刘瑾这边却害怕耽搁了行程,这还是他这一路上休息时间最长的,让他心慌。

小厮道:“爷,您不是说一路上要快马加鞭吗?若再这么等下去,要是朝廷来催,那就是没到镇所,便要记过了。”

“用你说吗?”刘瑾很不满,“郑遂看上去很精明干练,怎么办事如此拖沓?还是说……”

有些事,刘瑾其实意识到了,但他不想深究。

因为他觉得,王琼应该不会那么无情吧?

小厮直接问出口:“那位王侍郎,一定会给爷您面子吗?”

“不然呢?”刘瑾道,“咱家在京师时,可是凭一己之力,将一个阁老给按下去,提督研武堂,你当是一般的小吏?再等等。”

此时的刘瑾已经开始没信心了。

……

……

刘瑾还是把郑遂给等回来了。

郑遂见到刘瑾之后,赶紧磕头谢罪道:“卑职无能,几次想求见王大人,都被拒之门外,直到今日才见到总兵官神大人,他说……王大人是不会见您的特使,还说……”

“说什么?”刘瑾皱眉。

“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郑遂道。

刘瑾惊讶道:“咱家怎么就跟姓王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了?这真是他的话?”

郑遂脸上有些迟疑,却还是言之凿凿道:“神大人的确是如此说的。”

刘瑾一听,鼻子差点都气歪了。

“好他个王琼,咱家来此,难道是为了跟他攀交情的?咱家与他并无军权上的交集,不过是路过,好心跟他打一声招呼,他竟如此怠慢?还……出口伤人?”刘瑾咬着牙,大有一种要把王琼撕碎的感觉。

小厮道:“王大人这么不顾交情吗?”

刘瑾冷笑道:“那王某人,定是觉得,咱家把谢于乔给按倒,乃是坏了他的名声,毕竟他也是研武堂中人,他会怕别人说他是跟咱家同流合污。”

郑遂急忙道:“小人认为,王大人或是……有别的苦衷。”

“你还替姓王的说话?”刘瑾气愤道,“到底是跟谁的?”

“没有……小人只是胡言乱语。”郑遂反倒好像松口气。

刘瑾道:“也罢,大不了咱家就当没认识这个人,现在都没求着他,以后他想来求着咱家,看咱家怎么给他脸色看!走!”

小厮问道:“爷,咱去哪?”

“还能去哪?当然是去花马池!在这里都耽搁了几日,要是被上面责问下来,命还要不要了?如今军中可是最讲求军机的,上面规定几天到,咱家不但要到,还要提前到!”

刘瑾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尤其是他觉得自己还没多少军功,不太容易在军中立足。

郑遂道:“小人这就去为公公您准备车驾。”

……

……

刘瑾离开延绥的消息,当晚就传到王琼耳中。

“走了?”王琼皱眉,对神英道,“他在城外停留三天,却不知是为何?难道他有什么军务上的事,非要与我商谈不可?”

神英道:“他到的是花马池,且他所部人马的兴衰荣辱,跟大人您应该是无关的。要不……找人再去问问?”

“不用了。”王琼道,“人走都走了,他早些去到花马池也是好事,最近总觉得不安。”

“大人……”

王琼皱眉道:“最近夜不收获取的消息,都太零碎了,却是没有大同那边的战报传来,本来以王伯安的能力,还有他做事的果决,不会延误军机,朝廷跟他调三千大同兵马,他到现在都还没调过来,总觉得事情不太寻常。”

神英道:“上次新建伯给英国公调兵,出力不讨好,他大概也是心生忌惮了吧。”

王琼摇头道:“为将者,若是意气用事,那绝对做不了大事,以本官对伯安的了解,他断然不会如你所言。调兵耽搁,只怕也是因为鞑靼人开春之后或有动作,只是尚未被我们察觉。”

神英道:“延绥之地,重点在防备河套之地鞑靼人的进犯,而如今河套南部的很多地方,都有我们的兵马,鞑靼人已经好几年不敢来犯,就算是夜不收获取消息,也要走更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