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早了三千年(1 / 2)

李定安挥了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专家们围着长案,议论纷纷。

他们讨论的,并非汝瓷和柴窑天青釉的区别,因为这个说法古早有之,且早有论证:汝瓷即承自柴窑。

他们奇怪的是,判断一件瓷器的出产地,除了分析瓷土、釉料、工艺、造型之外,竟然还可以分析塑胎时的水质?

放了上千年了都,还怎么分析?

在场的所有专家也都知道,梅瓶石灰含量高于笔洗,但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为了增加瓷胎可塑性和强度。

但没有任何人想到过,这是为了平衡因为不同水质造成的酸碱值差异,所以才加了石灰。

修复山洞塌了的时候,被掉下来的石头砸坏的两樽甗。

关键的是,还是他亲自把李定安叫过来的?

成杰目露狐疑:“那顾春风为什么黑个脸?”

李定安又为什么会知道,这么生僻且冷门到家的知识?

其实这都不算什么,毕竟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瓷器专家都不懂。

李定安终于知道哪里不对了:三星堆的铅锡黄是自然生成,但上面,却是人为制造。

李定安不吱声了。

所以,凭这层锈,就能推断出这只甗之前的埋藏范围:只有北方且靠近黄河流域,才有长期且稳定的中性土壤。

第四层,像是不锈钢?

这是青铜器长期埋于中性土壤中,锡析到器物表面产生的所谓的“水银光”,又称水银沁。

“没有啊?气氛很融洽,老师们都挺积极!”

然后,就成这样了……

就只能认为,是为了便于塑型。

“可能性应该不大!”

顾春风越想越气……

李定安走过去,探头瞅了瞅:甗的上半部分,也就是长的像锅的鬲,侧面被砸了一个坑。

不正常的是,凹下去的那个坑里,竟然有好多层锈,而且每一种的颜色都不同。

这是专业解释,绕口不说还生僻,但只需要知道,汝州的瓷土矿床比郑州的早了一亿年,汝州的赋存岩层是灰岩,郑州的是碳酸盐岩……

紫不紫,金不金,这难道不是紫金?

紫锈很少见,但李定安不是没见过:铜器表面,同时生成黑色的黑漆古与红色的氧化亚铜,两种锈皮的连接部位,就是紫色。

但凡说话的声音稍小一点,他都怀疑,这些王八蛋是不是在议论他?

啥玩意?

成司长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李定安又看了看铜器,忍住将前四层铜锈全部剥开,一探究竟的冲动。

出土的实物极少,迄今为止,就鄂尔多斯发现过几件铜矛。

但说句真心话:他真没想和顾春风发生太多交集,至少在搞清这个人的具体立场,以及上面为什么安排他进专家组的原因之前。

所以才说可能性不大。

至此,代表历史和考古学界正式发现月亮湾遗址,建国后更名为三星堆。

顾春风也一样:感觉李定安就是翻版的林子良,而他又在林子良手上吃了那么多的亏,所以潜意识中,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排斥感和暗示:以后得离这小子远点。

重点在于这上面,并非什么锈和什么锈的连接部位,完全就像是一整层。而且与铜器本身贴的这么近,感觉不像是自然形成的锈,而是像……一整层漆?

李定安看了好久,越看越觉得,这一层,更像是烤上去的:“朱处长,有没有对这层紫金锈做分析?”

因为这东西熔点极低,就只有一百度过一点,且延展性强,所以用来焊接和制造一些高精密度的零件……”

金锈更少见,但他也见过:橙黄色的铅黄与红色的氧化亚铜中和。

“做了,主要成份为铅锡黄和氧化铜,并有少量的氧化亚铜。”

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他老感觉,专家们现在看他的眼神中,多多少少带着点异样。

引进中国已是清代康熙时期,被当做珐琅彩的主要原料。

朱处长好久都没反应过来,成杰牙疼似的,拿出了手机。

再表现在釉面上,颜色当然要更浅一点,所以造成了色差……但他们一直找不到,塑胎时为什么要掺石灰的原因。

李定安摇头:“我不知道!”

看到这里,算是成功的勾起了李定安的好奇心。

那是因为当时发掘技术有限,没有妥善处理,沉淀在表面或沉积内部的氯根盐与空气产生氧化,形成破坏力极大的氯化亚铜,并逐次腐蚀铜器,俗称发坑货。

看他拧巴脸,李定安左右瞅了瞅,笑眯眯的:“司长,给你说点高兴的!”

长期理入沙中,且极为干燥的铜器大都有这种特质:沙中的石英沙会与铜和锡反应,但因为很干燥,反应速度极慢,所以锈很薄,且反光。

成杰猛呼一口气:三星堆有多出名?

“你别估计,要真有把握,你趁早给我个定心丸!”

看到他俩进了门,朱处长打了声招呼,又冲李定安招手:“李老师,你来看!”

他当然知道。

但只是不大,并非没可能。就像青龙山和浑善古城的风水法阵,以及那处山洞。同样,任何史料中都没有记载,不照样发掘出了那么多的文物?

研究古董不需要懂地质学,既便偶尔会用到,只需了解点皮毛就够用。顾春风原本也不懂,但自从他被林子良羞辱的体无完肤,知耻后勇之后……

不止是全国轰动,还有海外的高度关注,结果,啪啪一顿打脸?

这算什么,丢人丢到了国外?

还好,不是……

汝州和郑州之间相距只有一百公里过一点,瓷土属同类型矿脉,但汝州是寒武系灰岩浸蚀面上,赋予石炭系本溪组的水硬铝石型沉积铝土矿。

自然生成的也有,还挺早,但极少:截止目前,就三星堆出土的有数的几件铜器上,发现过这东西,但都是与其它成份的铜锈共存……

铜器锈色五花八门,且呈“五彩斑澜”的物件,他不是没见过,国博就有好多。但那是因为土壤成分多样性,与铜器产生不同反应的结果。

成杰表示怀疑。

得到肯定的答复,成杰一锤定音:“那就调设备,如果调不了,再联系相关机构……李定安,哪里能做?”

稍一思索,朱处长恍然大悟:“这东西,和三星堆有关?”

“只有这两家?”

但最多的就三层,超过三层,再厚的铜器也只会蚀成一堆渣。

成杰半信半疑,李定安也不好解释,两个人各怀心事,进了铜器室。

两个人僵持了好久,李定安叹了一口气:“不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