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北疆蓝图定(2 / 2)

“如今父皇已经是‘天仙’境界了,那是真正的神仙,神仙还岂能同你斤斤计较,哈哈哈——”

李世民没发话,李治却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半开玩笑地来到李恪身边,亲自将他从地上搀扶起来。

李恪还想着等自家父皇的诏令呢,可惜,他就算是“天生神力”,却也没有李治如今的力量大。m

“恪儿,听雉奴说你会到长安去参加雉奴的婚礼,朕为此很是高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如今看到你、看到承乾、看到雉奴,你们能够如此相处,朕就算是闭眼了,也放心我这大唐的江山啊。”

李世民骨子里是一个极其好强的人,贞观朝三十年,励精图治终于让大唐成为整个南瞻部洲最为强盛的国家。

李世民这样做,除了他自身的抱负之外,更是要让老爹李渊,让大唐千千万万世人看一看,他李世民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之人。

可惜,在李世民的内心深处,当年惨死的大哥李建成,三弟李元吉,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李世民甚至觉得,那也算是他做人的一种“失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自己的大哥和三弟都无法相容,“齐家”这一点又从何谈起?

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倒是很佩服李治。

其实,李世民也不想一想,李治现在和自己那几个兄弟是怎样的差距?妥妥地以“力”服人。

李治随便动动手,都能让那几位生不出半点反抗的心思,这算是降了多少个维度进行打击啊?

“儿臣到京之后,才知道父皇和雉奴来了北疆,恰好太子哥哥和房相已经筹措了第一批奖赏之物,儿臣就自告奋勇请缨前来了,鲁莽之处还请父皇责罚。”

已经被李治从地上拉起来的李恪,说这番话的时候,却又再次跪了下来。

不管他是出于何种考虑,一介藩王未得诏令私自回京,如今更是跑到北疆来了,这如果是被御史参一笔,绝对够李恪喝一壶的。

“哈哈,你这有何鲁莽之处?听到自己老爹和弟弟身入险地了,能够不顾危险万里迢迢赶过来,难道朕还得治罪于你吗?快起来吧——”

李世民一句话,给李恪的北疆之行定了性。

至此,李恪和李世民之间多年的隔阂,算是彻底解开了。

至于李恪会对李治如何,李世民压根就没有担心过,他甚至在暗自庆幸,自己没有遇到李治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

当然,他也不会挡着李治的路,李世民已经记不得是从哪年开始,如果李治想坐他那个位置,李世民会毫不犹豫地让出来。

就像现在这样,他是名正言顺的“太上皇”,不还是这几个小子的老爹吗?

军中、朝中一干文武大臣,有哪一个还能不听他的号令吗?

李世民算是想明白了,只要父子一心,上下一体,关键是实力还足够,皇帝和太上皇,又有什么区别呢?

尤其是,他又想到了杨戬说的那句话,他见证了人族最后一位“人皇”的谢幕。

是啊,与“人皇”比起来,一个普通的人家帝皇又算得了什么呢?

“恪儿啊,既然你想出来任事了,朕手中还真有一事相托,北疆要修建一座‘贞观城’,已经诏令工部招募能工巧匠过来了。”

“不过,朕对这座城池看的很重,没有一个值得信赖之人坐镇,朕的心中总觉得有些不踏实。”

“正好你来了,朕想着你能够在此驻守三年五载,等‘贞观城’建起来了,你再回京如何?只是雉奴的婚礼,恐怕你就参加不了啦……”

北疆苦寒,派文臣过来总是不妥,除非朝中那几位有修行在身的文臣大佬,让武将来督促此事吧,似乎又有些不放心。

徐茂公倒是一个相当合适的人选,可惜,看李治同徐茂公商量了几天那架势,不定要在“安北都护府”搞什么大动作呢。

恰好这个时候,李恪送上门来了。

论能力绝对没问题,李恪又有皇子的身份,现在看来,他对“大唐”的忠心更不用去怀疑,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

“能为父皇分忧,儿臣责无旁贷!但请父皇放心,五年之内,一定让一座举世瞩目的‘贞观城’,屹立在大唐的北疆。”

“至于雉奴的婚礼,看来真的是无法参加了。不过,儿臣准备的礼物,已经悉数放在兕子那里,到时候儿臣人不能过去,礼总是要到的。”

说来也奇怪,长孙皇后所出这几个孩子,李承乾和李泰同李恪不对付,而李治却对李恪的感观不错,兕子李明达,更是所有皇兄、皇姐无法拒绝的存在。

“呵呵,那小弟就多谢三哥了!三哥天生神力,如今已经是‘元婴’后期了,只是你那佛门功法还是不要继续修炼为好。”

“这里有一套功法,名为‘体诀’,又有一套枪诀,名为‘嗜血’,三哥可以一并修炼,或许将来我大唐也要出一名‘北地枪王’呢。”

对待已经“投诚”自己的李恪,李治自然慷慨大方的很,再说了,这好歹是自家的三哥,他怎么还能允许继续去修炼佛门功法。

“这……这太贵重了,小兄我……”

感受到脑海中多出来的两套功法,李恪虽然一时之间还没弄明白,却也能感觉到它们的非凡。

比起当年木吒给他的“六字箴言”,似乎要更加厉害一些。

“恪儿,你虽然是兄长的,在修炼一道上,还是要听雉奴的。雉奴注定是做大事的人,你们是亲兄弟,务必要多多帮衬一番。”

“承乾如今修炼的功法,也是雉奴给的,他只希望你们都变得强大起来,将来真发生了什么事情,也能够更好地自保!”

有些话,李治自己不能说出来,但是,李世民这个做老爹的,却正应该当场点明。

“父皇,儿臣明白,雉奴就是我大唐的太阳,儿臣愿意做他身旁拱卫的繁星,儿臣一定努力修行,也好为我大唐略尽绵薄之力!”

很多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一旦是想通了,就会一顺百顺,如果还是在钻牛角尖,想一条道跑到黑,就会平添很多的麻烦。

比如,尚在长安城里那位魏王李泰。

在李治看来,虽然李泰年长他几岁,却更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也可能真的是书读得太多了,从小到大,身旁要么是一些阿谀奉承之人,要么就是一些舞文弄墨之辈。

李泰活的太不真实了,才造就了他那样偏执的性格。

对于李泰,李治不会去动他,更加不会伤害他,好在母后长孙无垢的话,李泰还是能够听进去的。

那就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地学会长大吧。

……

“父皇,此人您打算如何处置?”

中军大帐中,又剩下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二人,李恪却是走马上任去了。

为了让他这几年行事方便,李世民甚至加封李恪为“凉王”,却没有去除他原来“吴王”的封号和封地,这是食双王俸禄啊!

更是命其为“贞观城”第一任城主,嘱予在“贞观城”完工之时,可立碑以纪之。

这又是实实在在的,名留青史的机会,但凡后人来到这座“贞观城”,看到所立的碑文,自然会第一个想到他李恪。

李治和李恪都明白,这是老爹变相地在补偿自己的三皇子,更是一种鼓励和赞赏。

李恪千恩万谢,亲率两万大唐铁骑,押着一万八千名手无寸铁的突厥俘虏,浩浩荡荡地赶奔“贞观城”的建城之所而去。

“贞观城”的图纸,却是由李治给提供的。

不同于大唐其他城池,这座“贞观城”在很长时间内,恐怕会作为一座边城的存在。

防御、生产、商贸是这座“贞观城”的主题,当然,生活、教育和娱乐等项目,也被李治考虑了进去。

那却是要等到二期了,没有足够的人口,没有长期的稳定,孤孤单单就一座城池,是很难真正发展起来的。

中军帐中,突厥可汗阿史那泥熟匐被秦怀玉给推了进来,有李治在此,连绑绳都没给他上。

“你就是突厥的可汗?听说还是一位‘玄仙’中人,如今你兵败被俘,不知还有何话要讲?”

李世民居中而坐,看着眼前立而不跪的突厥可汗,总觉得此人怎么有些眼熟?

李世民算同突厥人打过不少交道的,从十几岁开始,他就同突厥人来往了,其间有争斗,又有相互利用和合作。

有唐一朝,是一个真正兼收并蓄的一朝,不说别的,单单朝中的大将就有不少是异族人。

比如突厥族的阿史那社尔,这位更是突厥的贵族出身,贞观九年归顺大唐后,战功赫赫。

败吐蕃,灭高昌,征伐高句丽、薛延陀,平龟兹、焉耆等。

不仅如此,他对大唐和李世民都忠心耿耿,在另外一个时空里,李世民驾崩之后,阿史那社尔甚至请求以身殉葬被拒绝,最终死后才陪葬昭陵。

甚至李世民曾经有过一位红颜知己,还是阿史那一族的公主,更是被他娶进皇宫的“那妃”,阿史那燕。

可惜,大唐和突厥之间,终究是交战的双方,即便有了阿史那燕的和亲,也不过是带来几年的短暂和平而已。

最终,在突厥兵败,可汗被俘之后,阿史那燕也选择了“自杀”,来了结了她短暂且拧巴的一生。

看到眼前的突厥可汗,居然也是姓阿史那的,李世民不自觉就又想起了往事。

好歹那也是他的一位红颜知己,虽然他们婚礼的形式是“和亲”,两人之间的感情却是货真价实的。

甚至,他们曾经还一度怀过一个孩子。

可惜,家国情仇,除非你不是当事之人,否则谁又能够真正理得清楚呢?

“哼,李世民,有种你就杀了我,反正我的父王,我的娘亲,我的诸位哥哥姐姐,都是死在你的手中。”

“今日,如果我又死在你手里,也算是一家子团聚了。三十年了,父王,儿子无用啊,不能手刃了李世民,没能替你们报仇啊——”

这个突厥可汗阿史那泥熟匐,突然痛哭流涕,双膝跪倒,而他朝拜的方向,分明是东南方啊?

“朕是你的仇人?看你的年龄,不会超过四十岁吧?你一个突厥人……不对,你不是突厥人,你是大唐的人?——”

大唐之初,各族人民混杂,就算是李唐皇室,都不能算是纯粹的汉人。

眼前这位突厥可汗阿史那泥熟匐,除了一口流利的关中话,离得近了李世民更是清晰地看到他的样貌。

怎么看,都不像是突厥阿史那一族的啊?

只是,为何还是这样的熟悉?

“哈哈哈,李世民,你说我是突厥人?也对,我叫做阿史那泥熟匐,乃是突厥贵族阿史那一族的。”

“哈哈哈,可笑,真的可笑啊!既然今日我是必死之局,不妨实话告诉你们,我并不是突厥人,而是真真正正的大唐之人。”

“李世民,你当年用了卑鄙的手段,窃取了属于我父王的大唐江山,诛杀我们和三皇叔一家,又逼得皇爷爷退位。”

“三十年了,你的良心难道就不会痛吗?——”

这个时候,阿史那泥熟匐突然暴起,冲着李世民就扑了过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