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七章 液晶面板产业的现状(2 / 2)

鹏城天马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注销全资附属公司鹏城天马液晶研究开发中心和控股公司鹏城天马液晶设备有限公司,投资损失11万元。

九二年,作为鹏天马公司的重要客户,沪海曙光通讯技术公司应邀投资1935万元参加鹏城天马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持股1935万股(社会法人股,占总股本的3%,保障了手机屏和寻呼机屏的供应,互利共赢。

将来随着国内手机市场爆发,手机更新换代加快,孙健预感总资产只有3亿多元,净资产只有12亿多元的鹏城天马公司,生产的手机屏满足不了曙光牌手机更新换代的需求,加上占据国内五成低端服务器市场的国智牌服务器和监视器都需要配套液晶显示器,tcg上市后,还有18多亿港元躺在汇丰银行的专门账户上,重生者又萌发进军tft-lcd的念头。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看书,上网查资料,知晓了tft-lcd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lcd是一种采用液晶为材料的显示器,在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发生排列上的变化,从而影响入射光束透过液晶产生强度上的变化,这种光强度的变化,进一步通过偏光片的作用表现为明暗的变化。

液晶显示器按物理结构分为tn-lcd(扭曲向列型、stn-lcd(超扭曲向列型、dstn(双层超扭曲向列型和tft-lcd(薄膜晶体管型。

tft-lcd包括tft(薄膜晶体管和lcd(液晶显示两项基本技术,也就是由薄膜晶体管控制的液晶显示,主要包括荧光管、导光板、偏光板、滤光板、玻璃基板、配向膜、液晶材料和薄模晶体管等……

同半导体产业一样,国内液晶面板产业也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虽说国内投入液晶材料的研究时间并不算晚,华清大学化学系、北化等科研院所从六九年就开始尝试,原电子工业部774厂(京城电子管厂、即京东方的前身、77厂(潭州曙光电子管厂、中科院713厂(豫省牧野和沪海电子管厂等产业界先驱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入局,但由于受到设备不完善、资金不足和人才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取得的成果甚微,国内液晶面板的产业化更是渺茫。

直到八四年才有转机,由中航技术进出口鹏城公司和鹏城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鹏城天马公司从nec购买了第一条4寸tn-lcd生产线,同时77厂通过香江从日本引入主要设备后建成7寸tn-lcd生产线,虽然都是作坊式的小规模实验线,并不具备量产的能力,但让国内液晶面板产业看见了曙光。

八七年,冀省和华清大学省校合作成立了永生华清公司,成功将华清大学化学系的液晶材料研究成果产业化,国内液晶面板产业由此也迎来第一个发展期,初步形成tn-lcd产业规模,建成4寸tn-lcd生产线。

九零年,鹏城天马公司又引进了一条7寸tn-lcd生产线,九三年又引进一条12寸stn-lcd生产线,从而奠定了其在业界的地位。

宝岛地区的lcd产业起步比韩国还早三年,七六年敬业电子引进美国休斯公司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开始生产电子表用的tn-lcd。

八十年代初,夏普和爱普生先后在高雄和台中设厂,以生产大尺寸的tn-lcd为主。

八六年后,宝岛地区当局连续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扶植lcd产业的发展,八八年,宝岛工研院几乎与韩国三星同时开始对tft-lcd技术的攻关。

八八年,夏普推出了全球首台液晶显示器。

八九年八月,ibm与东芝宣布成立dti制造联盟,双方计划投资1亿多美元建设了一条tft-lcd量产线。

nec最先于九零年八月,然后是dti公司于九一年八月,夏普于同年的秋季,相继开工建设各自的第一条采用32mmx4mm基板(第一代的液晶生产线开工,随着更多日本大企业的参与,日本建立了从原材料供应、设备组装,到生产制造、工艺规范一整套完整的液晶面板产业链体系。

九二年,宝岛碧悠电子引进美国欧利宝公司的stn-lcd技术,在新竹县新丰乡建厂,成为最早涉足stn-lcd的厂商。

九二年和九三年,南亚塑胶和中h映管分别引进英国gec公司与东芝公司的stn-lcd技术,尤其是中h映管转移东芝的大尺寸彩色stn-lcd后,宝岛的lcd产品进入了电脑应用领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