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正位九五(2 / 2)

“救活素心,然后帮神侯名正言顺地娶她!风光大婚,昭告天下!”

“代价是什么!”朱无视虽然在极力保证自己的情绪平静,但是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维持得住呢?!

“我要你终此一生,辅佐十三,忠心耿耿,全力以赴,不得二心!”

朱无视愣了一下,但是没有愣太久,“这本就是臣子当为之事,但若杨侯能做到之前所说,朱无视原为吴王殿下,赴汤蹈火!”

你如果问朱无视,到手皇位和素心哪个重要?他可能会多犹豫一会儿。

而现在,皇位虚无缥缈,和朱无视还没有半分联系,所以他几乎没有犹豫。

原著中,朱无视原本不会败,但是当他看到素心的人头时,他崩溃了。

“素心死了……我做皇帝还有什么意义!”神侯从没有输,只不过是他自己不想赢了!

由此可见,素心在朱无视心中的地位。

但是激动之后,朱无视反应过来,名正言顺地娶素心,就算是天子下诏,也不可能。

言官清流一定会想办法封驳圣旨的。

杨清源感知到朱无视的情绪转变,“新君的圣旨言官清流也许会封驳,但如果是太宗遗旨呢?!”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了一幅圣旨,空白的。

……

太宗文皇帝留给杨清源的两张圣旨,杨清源没有一张为自己所用。

……

——

“大理寺卿杨清源,见过诸位。”

虽然杨清源迈入含元殿,原本还安静下来的含元殿再次沸腾了起来。

大部分官员都没想到杨清源竟然胆敢在此时进入含元殿!

这里就是像是暴风的中心一般,是大周的政治风暴最剧烈的地方,杨清源身为弑君者怎么敢走到这里来?!

众臣看着走进来的杨清源,前日疯狂喷人的言官清流少了很多,有些人被杨清源说服了,有些人被都察院带走了,有些人看到别人被都察院带走之后,心中开始恐惧。

像宋问严这样没有被带走,且自己持身清正,心中无惧的人,他们可以开口,但是宋问严昨日已经大营了压制着心中呼喊的冲动。他昨夜答应了自己的好友,看看今日杨清源的会给出一个怎么样的答案。

杨清源缓缓迈步向前,众臣少有敢与其对视者,一直走到朝臣班次的前列。杨清源向钱牧谦、程青松等重臣作揖行礼,道:“诸位大人,我说几句话就走。”

钱牧谦和程青松等人对视一眼,他们其实早就和杨清源达成了协议,现在就看杨清源如何能说服殿内的群臣。

主持事务的钱牧谦,缓缓点头,沉声道:“你且说来。”

此刻正是决定乾坤之时。

殿中监察御史赵孟华见状立刻斥责下方喧哗的官员道,“诸君肃静,含元殿内,不可失仪!”

吴王上位,都察院独立于文臣体系之外,便是既定事实,所以现在传统监察一系,像程青松等人对于吴王上位都是支持的。

唯有心无旁骛,才能铁面无私!

而赵孟华就是程青松一系的人。

杨清源先是对着钱牧谦说道,“钱大人,不知吴王殿下是否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继承皇位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明面上还是礼法上的事情,钱牧谦这个礼部尚书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

事关新君继位,钱牧谦微微停顿之后斟酌着字句,“吴王自然是太宗血脉,有宗人府玉牒金册记录在案,身份确凿无疑,自然是有继位的资格的。但我大周的皇周会典有载,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祖宗家法,不可乱也。而吴王年纪排在蜀王和宋王之后。”

钱牧谦虽然是支持杨清源的,但他还是给了一个中庸的答案。他现在是内阁第一人,并主持朝廷大局,自然不能明显偏向杨清源。

在得到钱牧谦肯定的回答之后,杨清源面向群臣,朗声说道,“既然如此,那在宋王不愿为帝的情况下,自然按照昨日廷推的结果,奉吴王殿下为帝!”

杨清源一顿,“我知诸公所虑,无非就是我曾为吴王之师,若是吴王登基,怕我挟天子以令群臣,为辅做宰。今日,我予天下一诺!吴王登基后,我当卸去一身官职,离开神都,回归乡野,终此一朝,再不为官。在这含元殿中,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的英灵在上,此一诺,重于千金!苍天为证,诸公可鉴!”

杨清源清澈的声音在含元殿内回荡。

这一刻不管是杨清源的朋友还是政敌,都感到震撼。

杨清源的话,没有给自己的一点后路。

但是放弃官职,其实只是给众臣一个过得去的交代而已,只要杨清源还在京城之中,以他的声威人望一样可以操纵朝政。

即便杨清源真的这么干了,含元殿的众人估计也会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现在杨清源,放下一切,出走神都。

“我说完了!诸位继续廷推吧!”

杨清源摘下了头上的乌纱,真元一运,轻轻地落在了含元殿中。

随后不理会众人的目光,自顾自地走出了含元殿中。

或是在思索杨清源的所言,或是反对者已经被双规,又或是杨清源离开得太快,没有给百官反应的机会,众人来不及质问。杨清源便已经走出了含元殿,连一个背影都看不见了!

杨清源离开之后,含元殿之中再次进行了廷议。

宋王表明了态度,不愿继位,所以这皇位的继承候选人便只剩下蜀王朱瞻理、吴王朱瞻垕以及一个凑热闹的分支朱选基了。

钱牧谦、程青松重臣们商议后,再次廷推。

这一次,吴王得票最高,以得三十九票,领跑全场。

昨日反对的宗室代表,竟然也有近半支持吴王。

虽然朱瞻坤旧党,极力阻止,想要将蜀王推上皇位,但是终是力有不逮。

至于那个旁支贤德朱选基,没有人在乎他。

只要太宗一支尚未绝嗣,那就轮不到太祖分支来觊觎皇位。

结果一经宣布,含元殿之中一片哗然。

但这是必然的事情。昨夜的杨清源不仅仅暂时搞定了清流领袖之一状元宋问严,还去面见了朱无视,通过他获得了近半宗室的支持。

现在都察院一系,开国四王为首的旧武勋一系,杨清源、李承恩为首的新武勋一系,越扬党,近半宗室都已经达成了这个协议。

有此结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宋问严长叹一声,他忠于太宗文皇帝,而吴王也是太宗文皇帝的子嗣。

杨清源刚刚也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再为官,远离神都。

一个站在权力巅峰,有能力掀翻棋盘的人做出这样的退让,宋问严自愧不如。

杨清源还是当年那个杨清源。

但这个廷推结果,令许多中下层的官员短时间内难以接受。

可他们不接受也没有办法,高层已经达成了协议。

一时间,数十名官员纷纷请辞,有七、八品的微末小官,也有四品的朝廷中坚。

有的人是不能接受吴王登基、杨清源这个弑君者胜利的事实。

有的人是害怕秋后算账。

兵科都给事中走出了队列,面带讥讽,激愤地道:“既然朝廷诸公心中早有定论,又何必举行这装模作样的廷推?!新朝的官,在下不敢当!”言罢便将头上的乌纱官帽子丢在地上。

这位大人当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铁骨铮铮,他是大行皇帝朱瞻坤任命的兵科都给事中,为的就是消弭于延益在兵部的影响力。

同时他也是陷害于延益的先锋。

此刻,杨清源、吴王系获得全面胜利,他自然怕了,趁此时机,急流勇退,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好名声,一举两得。

但还是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因为自己的经济问题,他刚走出宫门,就被都察院的御史请去,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喝茶了。

含元殿中的质疑、吵闹,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消失,渐渐地安静下来。

吴王朱瞻垕也被人从一旁的偏殿请来。

礼部尚书钱牧谦请吴王走上了台阶,站在御座之前。

钱牧谦随即跪下来,三叩九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各部尚书、侍郎们、左右都御史,并跟着跪下来。其余百官们也如潮水般跪拜叩首行礼:“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声音在含元殿中回荡着,响彻皇城。

声势浩大,穿云裂空,直上云霄。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