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登门(2 / 2)

李谕直接气笑了:“以前《国闻报》登载《天演论》,何等进步,现在怎么沦落到此?不是街头小广告就是一通造谣是非?”吕碧城说:“本来我不屑于看这种报纸,是《大公报》社的编辑拿给我看。”李谕说:“狼子野心,不可不防!我会写一篇文章进行反驳!”吕碧城说:“师傅说,现在你是最懂西学的人,由你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和洋人一争高下。”

“既然严复先生这么说了,我就当仁不让,”李谕说,然后又对吕碧城说,

“你跟着我这么久,现在还是懂得了不少科学嘛,能看出文章的错误,不错不错。”吕碧城侧过脸:“谁,谁跟你这么久了?你啊,你身边还有这么漂亮的姑娘……算了,我不说了!”吕碧城说完就跑了。

她后面声音越来越小,李谕甚至没有听清。他只好拿着报纸返回书房,再次细看了一下,更加生气。

近卫昭雪问道:“先生为何如此生气?”李谕把报纸放在桌上,气愤道:“这些小日本,一个个五短身材,还说什么人种优势?怎么做到写出这玩意还能脸不红心不跳的?”

“小,小日本?”近卫昭雪说。李谕说:“是啊,你看这帮小日本写的什么狗屁东西!”近卫昭雪一眼看到署名的林出贤次郎,是自己在东亚同文书院的校友。

近卫昭雪说:“是关于进化论?”

“什么狗屁进化论,简直是在侮辱达尔文,他老人家的棺材板恐怕都要压不住!”李谕说。

近代这些大科学家里,目前最有争议、最出名的恐怕就是达尔文。因为他的理论一来非常炸裂,二来大众相对好理解。

然后就有很多人蹭达尔文的流量,动不动拿出来他的理论乱扯一通。日本人和德国人在这方面玩得最六,也是军国主义最兴盛地方。

当然了,都是在歪曲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不是达尔文本意。李谕越想越气:“日本人真是可恨,野心太大,不吞没中国和朝鲜誓不罢休,但也不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么好的牙口!蛇吞象只会撑破肚皮!”近卫昭雪讶道:“先生这么恨日本人?”李谕张口说道:“当然,他们以后,额,他们做的事简直人神共愤!”近卫昭雪说:“可当年的联军,不止有日本人,并且割去土地最多的是俄国人。”李谕说:“都不是好东西!”近卫昭雪说:“先生要写文章再反驳回去?”李谕说:“那当然,这个叫做什么次郎的,敢情是把除了日本人以外的所有亚洲人都骂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你先回去吧,我暂且不休息了,要继续伏桉工作。”近卫昭雪只得说:“先生保重身体。”近卫昭雪退出李谕的房间,心中默默记下了他说的话。

李谕写这种文章太简单了,虽然他不是什么喷子,不过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的人,太懂得如何喷回去了。

尤其在他看来,林出贤次郎的文章水平简直差到没水准。李谕很快就写好文章,找到吕碧城拿给她:“发在《大公报》上吧。”吕碧城快速扫过,然后说:“你写这种文章的确犀利。”《大公报》发出后,《申报》等报纸很快进行了转载。

李谕的名头还是很响的。

“号外!号外!帝师李谕据理力争反驳日本学者,论证中国人的智慧是世界首屈一指!”

“给我两份。”说话的是唐绍仪。报童拿出报纸递过去:“老爷,一共20文钱。”唐绍仪摸了摸身上,发现没有带零钱,于是直接甩给他一块银圆:“都赏给你了。”报童一看,眼泪都快下来:“老爷,太多了!我……”唐绍仪拿起报纸:“废什么话?让你拿着就拿着,走吧!”报童抹了抹鼻涕:“老爷,您是大好人,我给您磕个头。”报童还真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但唐绍仪拿起报纸就转身走了,并没有在意小报童的举动。唐绍仪把报纸拿给了站在不远处的袁世凯:“制台,又是李谕。”他们这次是每年年初例行回京述职,两人的职位都极为重要。

袁世凯取过报纸看了看:“这个李谕,说他才高八斗都是小瞧他,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看只有他才称得上。”唐绍仪说:“论对西学的研究,当今之世,恐怕他真是第一人。”袁世凯点点头,对唐绍仪说的话深以为意,然后转头对身后两人说:“克定、克文,你们以后应当多向帝师李谕学习西学。”袁世凯带来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袁克定和袁克文。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长子,正妻于氏唯一的孩子。但袁世凯与正妻关系不睦,他真正宠爱的是曾经的苏州名妓大姨太沉氏。

据说沉氏在袁世凯落魄的时候资助过他,袁世凯许诺绝不会忘了她。等他当了一方督抚后,还真把沉氏纳了,而且把她作为众多姨太太中的首位。

袁世凯有一个正妻,九个姨太太,子女三十来个。在袁家

“后宫”里,地位最高的就是这位沉氏,甚至在正妻之上。甚至袁世凯让所有的孩子叫她

“亲妈”。而实际上沉氏无法生育。于是袁世凯把袁克文过继到了她膝下。

不过袁世凯虽然与正妻不和睦,对这位大儿子袁克定倒真心非常好,因为他的年龄很特殊。

袁克定生得十分早,比次子袁克文大了整整12岁。袁世凯一直对他多加培养,小站练兵、巡抚山东、总督直隶时都把他带在身边。

袁克定说:“我知道李谕,好多报纸都有报道。而且他还拆穿过洋骗子。”袁世凯说:“没错,我与他见过数次,此人之头脑世所罕见,你们跟他学点西学,肯定错不了。”小儿子袁克文现在只有14岁,说:“那我们岂不是和皇帝是同学。”袁世凯笑骂道:“你小子胆子不小,敢和皇帝平辈。”袁克文说:“这有啥不敢,现在的皇帝又不是真皇……”袁世凯连忙捂住他的嘴:“为父怎么教导的你们?祸从口出,在外面不要乱讲话!”袁克文吐吐舌头:“孩儿知道了。”袁世凯向唐绍仪问道:“李谕现在住在何处?”唐绍仪说:“离着我们下榻的地方不远,就在东皇城外,以前您还去过。”

“我去过?”袁世凯问道。唐绍仪说:“没错,曾经荣禄荣中堂的府邸,已经成了李谕的宅邸。”唐绍仪说话还是挺谨慎的,

“府”和

“宅”把握得很有分寸。袁世凯讶道:“原来是在东厂胡同,我们正好顺路不远。”官员一般是通过皇城东面的东安门进入皇城,然后再进入故宫。

去年肃亲王善耆以及

“旗下三才子”、题写了

“清华园”三字的那桐,一起上书决定兴建东安市场,就是为了改善官员们上朝的道路。

以往东安门大街以及外延的金鱼胡同两边全是小摊贩,李谕最初在丁德山的面摊上吃面,就是在路边摊。

唐绍仪说:“太后明天才会召见,我们今天倒是无事。”袁世凯说:“正巧让我的两个犬子拜拜师,这种事登门更合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