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 镇馆之宝(1 / 2)

吕碧城这次生下的是个大千金,一男一女凑了个“好”字。

当初刚有怀胎消息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来祝贺,这回李府更是人满为患。

除了北大、清华的一大帮教授,还有诸如章太炎、钱玄同等文化界名人;以及黎元洪、段祺瑞等军政界人物前来祝贺。

得亏李谕家院子大,不然都装不下。

黎元洪和李谕已经是“老邻居”,虽然最近几年下野后黎元洪也在天津做寓公,但东厂胡同的大宅子一直没卖。

黎元洪乐呵呵道:“恭喜恭喜!院士先生,几年不见,你是一点没变啊。”

李谕笑道:“黎公在天津清闲几年,神色也好了不少。”

黎元洪在天津住了差不多五年,生活很西式,也很惬意,每天看看报、练练字、打打网球、听个曲儿,好不快活。

黎元洪说:“这几年我学着疏才兄弟,四处投资实业和教育,其间乐趣比当大总统好多了!”

他在天津时期的投资貌似还挺成功,这几年赚了不少钱。

段祺瑞和黎元洪一样,现在都是天津的寓公,无所谓过往纠葛,说道:“黎公竟然有一手投资天赋,我看您是个‘实业总统’!”

黎元洪则说:“那段公就是‘棋圣总理’。”

段祺瑞哈哈大笑:“这个名字我喜欢!”

“我要向段公请教请教棋技。”

“我也要向黎公请教请教投资之妙法!”

两人一顿互相吹捧,高兴地去里屋喝茶了。

章太炎与钱玄同一起来到,太炎先生第一句话便说:“疏才老弟,斗胆问问千金名讳。”

他就爱给人起名。

李谕回道:“乐依。”

“咦?”旁边的钱玄同重复了两遍,“怎么连着读有‘李’字的感觉。”

他研究注音符号多年,立马意识到李谕的用意。不过这时候还没有汉语拼音,他仅仅是感觉。

李谕笑道:“钱教授真是一句话都没离老本行。”

“真是如此?”钱玄同问。

李谕点了点头:“乐依李,你不觉得很顺口吗?”

“乐依李,乐依李……”钱玄同说,“原来疏才兄弟研究过音韵学,这一手反切音用得妙啊!”

所谓反切,是古代注音的办法,“乐依”二字,用了“乐”的声母l,以及“依”的韵母i,便有了李的读音。

这套办法从汉唐时期就有。

李谕说:“我哪懂什么反切,纯粹是偶然得之。”

章太炎开玩笑道:“还好你只是偶然得之,不然我都不敢研究音韵了。”

李谕说:“注音符号是太炎先生所创,我一点都不懂。”

钱玄同也笑道:“好在院士先生不懂,不然用那些符号起名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日本名。”

他们落座后,紫禁城小朝廷又派内务府大臣世续送来贺礼。

世续并不留下吃饭,可能是感觉有点尴尬。临走时,他顺便向李谕借走一台便携式照相机,说是要用于宣统小皇帝选妃拍照使用。

李谕好奇道:“原来选妃现在已经不是选真人了?”

世续说:“按规定当然要排成一排当面挑选,但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用照片的方式更为现代、民主。”

好一个“民主”,李谕心想,然后随口说:“还好没有美颜技术。”

世续疑惑道:“美颜?”

李谕说:“就是能让人变得好看的拍照技术。”

世续大感兴趣:“怎么做到?”

李谕摊摊手:“现在的便携式照相机做不到。”

“大型照相机呢?”世续又问。

“也不可以,”李谕说,“怎么,世大人想学这项技术?”

世续笑了笑,“随便问问。”

其实李谕猜得出,既然选妃是选照片,哪家姑娘拍得好看一点,入选的概率就将大大增加。

据说选妃时,摆在溥仪面前的照片一共四张,溥仪一开始在镶黄旗出身的文绣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

文绣是敬懿太妃比较喜欢的(同治皇帝的妃子,慈禧临终前不是让溥仪同时兼挑同治、光绪两房吗,所以同治的妃子和光绪的妃子都是太妃)。

但是端康太妃(即光绪的瑾妃)不喜欢,说文绣家贫寒,长得也不好,不如她推选的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婉容。

溥仪只有十五岁,并不在乎,心想原来你们都商量好了,反正照片也看不出什么,就又在婉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

后来太妃们吵了一阵子,最后得出结论:既然皇上已经圈过文绣,就不能再嫁给普通臣民,也要纳为妃。

于是溥仪小皇帝一下子就多了两个老婆。

世续走后,鲁迅过来说:“最近徐世昌大总统刚刚颁布了《卿云歌》为民国国歌,不知道紫禁城里是不是还放前清的《巩金瓯》。”

民国北洋时期这首《卿云歌》歌词和复旦有点关系:“卿云灿兮,紈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蔡元培说:“小朝廷一直用着宣统年号,当然遵照前清旧制。”

鲁迅说:“我估计宣统小皇帝大婚,在京城又会是件大新闻,那些潜伏已久的遗老遗少们肯定得出来活跃一阵子。”

李谕摇了摇头:“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如此铺张,有什么意义。”

鲁迅说:“院士先生应该去过紫禁城里,小朝廷握着那么多宝贝,不缺钱。”

蔡元培说:“没啥用,他们不敢卖,只能指着北洋政府每年的几百万大洋过日子。”

李谕说:“宫里的小太监偷偷弄出来不少,我在琉璃厂见过很多。”

蔡元培叹了口气:“那就没办法了。”

鲁迅突然问道:“小朝廷给你送的什么东西?”

李谕打开世续送来的盒子,里面是一本乾隆诗稿。

蔡元培拿起来看了看:“似乎是乾隆皇帝的亲笔手书。就是……诗作差了点,书法嘛,也就还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