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关内关外(2 / 2)

这种演出一演起来就是一整天,而且看庆亲王奕劻和载振的势头,恨不得连演三天。

同庆班也乐得接王府的活,能赚不少银子。

李谕回到厅中,被唐文治和徐世昌叫住。

“李谕院士,久仰久仰。”徐世昌道。

李谕此前在北洋时见过徐世昌,不过没有说过话。

现在徐世昌在北洋几乎是袁世凯之下的二号人物,袁世凯相当器重他,当做北洋诸葛亮看待。

李谕抱拳道:“见过菊人老师!”

这是北洋军中很多将领对他的称呼。

徐世昌说:“院士先生贵为帝师,叫我老师,我可担待不起。”

他的意思是不能当皇帝的师祖。

徐世昌现在是商部左丞,唐文治是商部右丞,也就是四号人物和五号人物,位列载振、伍廷芳和陈璧之下。

不过徐世昌从此开始就在官场坐起了云霄飞车,一路狂飙突进。

唐文治说:“菊人老师听闻阁下在东北地区坐过数次火车,想必对东北有所见闻,想要了解一二。”

徐世昌说:“本人深感东北之危,不可不防。沙俄兴修铁路之目的,我心中明白,如此广袤土地,若再被外人占领,将是国之大耻!”

徐世昌在清廷任职时最重要的贡献应该就是此后担任东三省总督时对东北的重视和经营。

李谕说:“左丞说得极是。但我观东北之势,并非不可为,人口在不断增加。”

徐世昌叹了口气:“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徐世昌嘴上不便明说,但李谕很清楚,他话中指的是禁关令和如今关内动荡的局势。

可以很直白地说,清廷之所以丧失如此广袤的土地,与禁关令关系极大。

因为清廷损失最多的,就是沙俄割去的东北土地。而如果没有禁关令,沙俄不会拿得这么轻巧。

所以禁关令绝对称得上清廷最大的弊政之一。

所谓禁关令,就是禁止关内的汉人进入东北,因为清廷将此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

当年清廷大军入关,不仅仅是军队入关这么简单,而且带着大量人口入关。

那时清廷还是八旗制度,军民合一,打仗的时候是军人,和平的时候是普通百姓。

他们和八旗旗主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有种主奴的感觉,这种关系非常固定。因此清军入关之后,这些家属也跟着入关。

就这样,大量的满族人进入到了关内。

而东北人口锐减,剩下的大都是汉人。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满清留恋关内的舒适生存环境,但后来清廷发现,必须阻止汉人入关移民,因为关外本来就没剩多少满人,移民过来的又都是汉人,时间一长,恐怕东北将全是汉人。

清廷还抱着一种非常畸形的思想,万一在中原的统治被推翻,还能逃回老家。——留着后路,怎么可能真想好好统治。

就是这种思想驱使清廷实行了禁关令。

相当长的时间里,禁关令非常严格,甚至一度连流放犯人到此都被禁止。

总的来说,禁关令把东北和内地完全隔开,不单禁止移民这么简单,东北和内地基本上没什么交流。

清朝在东北地区实行了2多年的禁关令,使得东北地区严重落后于关内。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他方面,东北地区都无法和关内相比。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口非常少,这一点对清朝的危害非常大。

同时,为了保持东北地区的特殊性,清政府对这一地区也不设行省,采用“旗民并治”的政治制度。不设总督、巡抚,由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三大将军作为最高长官管辖。

同时,以盛京为陪都,下设五部,形成了一个以盛京将军为首的“小朝廷”。

到了道光时期,东北的总人口也只有一百来万,还大都集中在盛京将军辖区,也就是辽宁。

至于吉林和黑龙江,人口更少。

人口少,能养活的军队就少;开发的程度更低,可惜东北的千里沃土。

就是因为这样,才让沙俄趁虚而入。

但如今,随着关内战事迭起,灾乱不断,清廷对地方的掌控越发显得力不从心,禁关令也渐渐松弛。

大量人口就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闯关东”。

其中尤以山东人为多。

因为山东离着辽宁近,此时想通过陆路走过去还是不容易,很多闯关东的是从山东坐船先抵达辽宁的大连等地,然后慢慢向北迁移。

山东自古是农业大省,这些人都懂得开垦种地的技能,加上东北黑土地的巨大肥力,虽然闯关东的过程充满血泪,但总要比继续待在关内好多了,起码能活下来。

李谕说:“左丞可以尽快去东北一看,趁着形势尚且明朗。”

“尚且?”徐世昌说。

“是的!将来一旦日俄开战,地点只能是在东北地区,我们迁移的民众,极有可能受到迫害。”李谕道。

徐世昌讶道:“帝师,这种话可不能随便说!日俄两国一旦开战,岂不就是两虎相争,两败俱伤?能有什么好处?”

徐世昌还是明白情况的,也没有一味贬低日本,毕竟在北洋待过,对时局的判断准确一些。

李谕说:“好处当然是东北。总之城门失火,必然殃及池鱼。战火之下,附近居民将受到极大冲击,我想日俄的军队根本不会在乎我们的国人生死安危。”

徐世昌后槽牙咬了咬:“帝师说得有道理,我会尽快修书给辽西练军都督,尽快组织民众撤离周边地区。”

此时的辽西练军都督姜桂题,也是北洋的人,徐世昌能够使唤得动。

李谕拱手道:“左丞高义!”

徐世昌叹道:“生灵涂炭,谁又想屡屡看到。”

徐世昌话音刚落,午宴便开始了,戏台上传出了戏曲的声音。

载振跟随着嘴里哼起戏曲,学着戏台上的样子,走了几个武生步,立在原地,口中喝了一声:“逮!”

四周祝贺的官员们立刻齐声欢呼:“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