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本科会元,必是我唐寅!(六千五章)(2 / 2)

鸿宾楼的掌柜很懂得营销。出了一百两的彩头送给唐寅,希望他的亲笔词能送给酒楼,裱起来挂着。

唐寅却之不恭。

文人其实并不讨厌钱。

打个比方。对于后世网络作家来说,我写的,有读者肯为它花钱,那说明写的有一定价值。

有些写传统文学的老头老太太,总觉得自己的能拿诺贝尔文学奖。赚不到钱是因为天下读者皆文盲、皆低俗。

我写,只为了艺术,不为赚钱。

然后协会开会,老头老太太们又舔着脸问年轻的网络作家:怎么把发上网赚钱

言归正传。

赛诗会开完了。举人们也都喝足了酒,人人脸上都有醉意。

众人开始讨论起杏榜的事,预测自己的名次。

王守仁对常风说:“这次会试,我应该能入杏榜。”

常风叹了声:“我估计还是名落孙山。唉,习惯了。”

就在此时,唐寅突然跳上了酒桌。

果然狂人狂行!

唐寅高声道:“诸位不要说了。本科会元,必是我唐寅!”

众人目瞪口呆!

会元,会试第一也!

会试,是帝国读书人中的精英之间的比拼。

在贡生名单公布前,自称能进杏榜,那是自信。

自称能在杏榜上位列第一,要么是狂妄,要么是考试有猫腻!

一众举人此刻都觉得,唐寅是因为太狂妄了,这才口出狂言。

毕竟人家有狂的资本嘛。

常风低声对妹夫黄元说了一句:“这位唐才子应该学学净口啊。万一杏榜公布,他真成了会元。那就是一桩说不清的麻烦事。”

黄元笑道:“哪能那么巧啊。他本就是应天乡试解元,再中会元就是连中两元了。”

“连中两元不仅需要名冠天下的才气。还需要祖坟喷火的运气。”

常风道:“也是。时候不早了,我回府,看看你嫂子战况如何,是输是赢。”

常风与黄元、王守仁分手,回了府。

刘笑嫣简直是个散财童女。打了一宿麻吊,输出去二百多两银子。

常风倒是不以为意。贵妇们摆的麻吊桌,是最好的情报收集场所。输了的银子,就当买情报的钱了。

再说隔壁老丈人那一桌,刘秉义大杀四方,赢了三四百两银子。补上了刘笑嫣的亏空。

与此同时,礼部大堂。

程敏政正在跟八位阅卷官连夜阅卷。

一直到黎明时分,紧张的阅卷终于结束。

众考官开始统计卷子上的圆圈、三角、斜杠、竖杠、叉五种标记的多寡,确定名次。

程敏政洋洋自得。这回他出的那道刁钻古怪的经义题,果然起到了甄选绝顶大才的作用。

只有两名考生,在这道题上得了九个满圈。

这两名考生,也是其余试题作答最圆满者。应为本次杏榜会元和第二。

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撕糊名环节。

程敏政好奇,第一名是不是自己最看重的应天举人唐寅?

如果是他,证明咱老程有识人鉴人之明。

前十名考卷的糊名,由主考亲自撕。

程敏政先撕了第十名的糊名:王守仁。

程敏政笑道:“诸位,本科会试贡士第十名竟然是王华王学士家的公子王守仁。”

“王守仁名冠京华。却两科不第。这回终于杏榜提名了。”

“可见学海无涯,总要经历一些坎坷。青山遮不住,总要东流去!”

一名考官附和:“程部堂所言极是。王守仁六年前落地时,李次辅曾让他作了一首《状元赋》。”

“不知王守仁接下来的殿试能否拔得头筹,用上那首《状元赋》。”

“若真如此,科场也能多一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佳话。”

程敏政微微摇头:“我看状元不会是他。第四道经义题,他仅得了三个圈而已。”

“状元应在头两份试卷当中。我倒要看看,这两位旷世奇才是谁。”

程敏政又连撕了七个糊名。

终于只剩下第一和第二了。

他深吸一口气,撕开第二的糊名:徐经。

程敏政想起,唐寅曾跟他提过。此次入京之旅,一路多亏一个叫徐经的举人照料。

程敏政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心中暗道:圣人曰过的,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个大王八。

能够跟江南第一才子一路同行,想来此子也是有大才学之人。

能答好我出的第四道经义题,看来会试第二实至名归。

随后,他深吸一口气,撕开了第一名的糊名。

程敏政看了名字,高呼一声:“此子乃当世奇才!有宰辅之途啊!”

一名考官问:“程部堂,第一是谁,引得您如此惊叹?”

程敏政笑答:“唐寅!应天举人唐寅!此子应天乡试便是解元。如今又登会元。说不定殿试会连登状元!”

“古今连中三元者,唐有两人。宋有六人。本朝只有文毅公商辂一人。”

“若唐寅能够连中三元,本朝将多出一段美谈!”

其实,大明连中三元的还有一人,黄观。

黄观不仅是连中三元。还是自唐朝开科举以来,唯一一个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得第一的“六首状元”。

可惜黄观站错了队,投江死殉建文帝。太宗爷登基后,除去了他的科举功名。

一众考官连忙开始拍程敏政的马屁。

“嘿,程部堂做主考的会试,若真能选出一个连中三元的大才,皇上定然下旨褒奖您!”

“我看程部堂用不了多久就会升为春官正堂。用不了一两年就能够入阁呢!”

程敏政笑呵呵的捋着胡须。下属们的马屁,拍得他很受用。

他心中暗道:也只有我这样慧眼识英才的人,才配入阁为相。

过不了多久,程敏政就笑不出来了。

放榜之日。

常风跟王守仁相约,来到了贡院门口看榜。

一番繁琐礼仪结束,杏榜公布。

常风还是老样子,从后面开始找自己的名字。三百人的贡士名单,已经看了二百八九十个名字,还是不见“常风”二字。

突然间,身旁的王守仁高呼一声:“噫,好,我中了!”

常风定眼一看,只见王守仁高居杏榜第十名!

王守仁激动的重复了一遍:“噫,好,我中了!”

说是对科举心如止水,真正到了杏榜题名的时刻,王守仁还是激动很。

“啪!”常风直接给了王守仁一个大逼兜。

紧接着他爆呵一声:“畜生,你中了什么?”

王守仁被扇懵了!一双迷茫的大眼睛看着好友常风。

说时迟,那时快。常风又给了王守仁一个大逼兜“啪!”

随后常风一副凶神恶煞般的表情,质问王守仁:“就你他娘叫王守仁是吧?”

王守仁此时真是懵比树下懵比果,懵比树下只有我。

常风脸上露出了微笑:“王老弟,恭喜了!我扇你大耳刮子,是黄元中举时,我跟报子学的。”

“是怕你一时高兴,喜痰迷了心智。所以先吓吓你。”

王守仁恍然大悟:“啊,原来是这样!常大哥找到自己的名字了嘛?我也要扇你两个大耳刮子。”

常风又看了一眼杏榜,扫过前十。前十名里就没一个姓常的。

常风苦笑一声:“看来你是没机会打我的大耳刮子了。得,连考四科,都是名落孙山。”

“过几日我去礼部走门子问问,这回差了多少个圈儿。”

王守仁劝慰常风:“常大哥不必失落。你是厚积薄发,下一科一定能中。”

榜上有名的举子们个个喜不自胜。

落榜的举子们却在窃窃私语。

“我的天呐。会元真的是唐寅啊!第二是唐寅的好友徐经。这也太巧了吧?”

“啊呀!我明白了!”

“明白什么了?”

“还用问嘛!这一科会试存在舞弊!唐寅怎么会在杏榜公布前,就料定自己是会元?”

“对对对!舞弊!一定是舞弊。徐经宛如唐寅的跟班。位列第二绝不是巧合。”

自古以来,人性就是恨人有笑人无。

我没拔贡,那一定是存在舞弊。落榜的举子们都是这个心态。

常风听到这些闲话,眉头紧蹙。看来.锦衣卫要来活儿了!

贡院门前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

拔贡的贡士只有三百。落第举子却有三千多。

他们开始高呼:“会试舞弊!重考!重考!”

有个胆大的举人,竟一把撕烂了杏榜。

礼部无奈。只得让五城兵马司派了一两千兵丁,这才维持住了局面。不然落第举子们,一准会把贡院砸了。

主考程敏政看到这场面,身上急出了一身汗:“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唐寅高呼:“我没有作弊!”

一众落第举子将他围了起来,说话间就要饱以老拳。

还是徐经比较机灵,拉起唐寅就跑。可怜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竟在贡院门前沦为人人喊打的老鼠一般。

翌日早朝。

年轻的户科给事中华昶第一个出班奏事,上折参劾程敏政舞弊泄题。唐寅、徐经等狂童孺子买题作弊。

华昶,“昶”音同“冚家铲”里的“铲”。

这人是弘治九年的进士。年轻气盛。因当的是言官,总憋着参个大人物,在科道扬名立万。

这回知晓了这么大一件丑闻,他卯足了劲,誓要参倒程敏政。

给事中如果能参倒六部堂官,在履历中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弘治帝听了华昶的禀报,龙眉紧蹙。

历代皇帝,除去昏君,有哪个不重视朝廷抡才大典?

如今抡才大典却出了此等丑闻。记入史书,会给弘治盛世蒙上一层阴影。

弘治帝道:“朕闻华爱卿所言,万分惊诧。着内阁次辅李东阳,会同翰林院诸学士、锦衣卫指挥左同知常风,重阅试卷,查清此事。”

这道圣旨暗藏深意。

弘治帝自认为有识人用人之明。他如果不信任程敏政,也不会将开科取士的重任交给他。

在内心深处,弘治帝不相信程敏政泄题舞弊。

于是他让程敏政的好友李东阳查这件事,省得一门心思搞事的言官们诬赖程敏政。

但他又不能完全放心。于是让家奴头子常风也参与清查。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