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谋议(2 / 2)

风起明末 罗小明 319 字 1个月前

徐州城东,明军大营,前营望台之上。

杨文岳通过架设在上面的千里镜,远望着城南的万民军。

陈望改良后可以看到正像的千里镜后,将其作为礼物送给曹文诏和孙传庭。

而后孙传庭将改良后的千里镜呈递给了崇祯,说明了功效和用途。

在京师平台的时候,崇祯还提了这件事,陈望在回营后便将制作的方法呈递了上去。

工部便开始有计划的制作大小不同的千里镜,并配发到各镇之中。

明廷其实并不封闭,也不保守。

发现优良的器械,明廷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弄清楚原理,然后加以仿制,之后再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良。

保定作为拱卫京师的重要营镇,自然是配发了不少的千里镜,杨文岳手中的便是总督一级的官员专用的千里镜,一般都是架设在望台之上,用作指挥全局。

镜头之中,万民军正在拔营向南。

万民军的骑兵游戈在徐州城南的旷野之上,戒备着可能到来的追兵,护佑着南去主力的两翼。

“万贼军退了……”

杨文岳抬起了头,直起了身子。

虽然看到万民军解除了对于徐州城的包围,但是杨文岳的心情并没有如释重负。

万民军的撤退一开始就有迹可循,三日之前,万民军就没有再对徐州城发起过进攻,而是不断开始收缩起了阵线。

这并不是什么预料之外的事情。

预料之外的事情,是在于大名府和兖州府境内。

大名府的开州被攻破,致使他不得不分出部分的兵马驰援大名府。

而兖州府闹出的大事,也使得山东的兵马又被抽调去了大半。

现在杨文岳手底下只剩下一万五千人本部兵马,还有六千左右的山东兵马,合计不到两万人。

就算现在徐州撤围,黄得功麾下的勇卫营和各地驰援的军兵加入进来,也不过是多增四五千。

这样的兵力相对于万民军来说,还是算比较薄弱。

想到这里,杨文岳不由感到一阵头疼。

“河南的兵马还在归德?”

杨文岳转过头,向着站在一旁的虎大威询问道。

“回禀总督,三天前传来的消息,河南的兵马还在攻打商丘,万贼军在商丘周围设置了重防,所以他们打的有些艰难。”

听到杨文岳的问话,虎大威当即回答道。

虎大威原是山西的总兵,后面勤王之役结束之后,崇祯看中了虎大威的勇武,让其调任到了靠近京师的保定任为总兵。

所以这一次作为保定总督的杨文岳领兵南下,虎大威也是随军一起南下。

杨文岳的眉头紧蹙,几乎凝成了一个川字。

“河南……”

杨文岳想要说些什么,但是终究还是没有说出来,所有的话语最终只化作了一声叹息。

“唉……”

南国的变化这些时日实在是太快了,本来以为南下只是协剿万民军,真正的主力是陈望带领的汉中军。

但是没曾想到张献忠奇袭襄阳,陈望奉命南下之后,现在被牵制在襄阳城下。

襄阳城坚池固,献军招募流民守备,一时间竟僵持不下。

河南的兵马早先在郑州之战伤亡大半,后面虽然练了一支新军,但是新军要想形成战力,也不是几个月的事情。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河南各地民变频发,也牵扯了大量的兵力。

河南那边自顾不暇,想来也是没有办法驰援南直隶的战场。

杨文岳眺望着远去万民军,思索了半响之后,再度向着站在一旁的虎大威询问道。

“万民军此时南下,依你之见,他们是意欲何为?”

不同于独断专行的洪承畴和心有定计的孙传庭,杨文岳因为不懂兵事,所以常常优柔寡断。

很多时候都会问询虎大威,或是其余将校的意见。

这种时候,其实闭口不言才是保全自身最好的办法。

否则一旦遭遇变故,必然会因言获罪。

但是虎大威在沉吟了片刻之后,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推测。

“依卑职看来,宿州是徐州与凤阳一个在北,另外一个在南,就像是一条长蛇一样,徐州城是蛇的头,凤阳城是蛇的尾巴,宿州城就是蛇的中段。”

“我军在徐州,在蛇头的位置,总理领兵在南,在凤阳蛇尾的位置,”

宿州在中,李岩如今领兵横戈在宿州,等于是阻隔了徐州和凤阳的交流。

他们现在和凤阳的营镇沟通,必须要绕行远路。

“七月的时候贼首李岩领兵围了宿州城,想要攻下宿州。”

“李岩的目的,应当是想要切断我军与凤阳军队的联系。”

虎大威眉头紧蹙,忧心忡忡道。

“万贼军兵围宿州的时候,革左五营就撤离了六安州,转而从霍山山区去进攻寿州。”

“所以卑职以为,万贼军恐怕是想要围攻凤阳……”

虎大威的话没有说完,但是杨文岳已经是听出了虎大威的言外之意。

寿州就在凤阳的西南部,而现在李岩陈兵宿州,在凤阳的北部。

革左五营突然转攻寿州,和李岩进攻宿州,实在是太过于巧合,恐怕两者之间已经是取得了联系。

不然革左五营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即将被攻破的六安州。

革左五营如今和李岩的目标都在凤阳。

他们的目的,恐怕是想要将聚集在凤阳的军队,一口吃掉……

“凤阳……”

杨文岳握紧了身前的栏杆,他只感觉自己的肩上有千钧的重担。

如今作为总理的侯恂就在凤阳,凤阳县已经是聚集了不少的兵马,但若是遭遇革左五营和万民军南北夹击,胜负恐怕真未可知。

但眼下他麾下军兵不足,若是这个时候万民军转攻,恐怕会有兵败的危险。

杨文岳虽然不知兵,但是他也曾经见过流寇。

之前房村集一战,万民军无论是战法还是组织度都远超过寻常的流寇,再结合其一路的战绩,便可以知道万民军的战力。

陕西民变发展十数年,可是未尝听闻攻陷重镇,斩杀藩王,一战覆灭官兵主力数万人的。

而万民军却都做到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