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沸腾的大明(2 / 2)

靖明 冬三十娘 279 字 9个月前

一文,一武。

没有考较学问和文采的科。

现在重要的,还包括应试资格。

宋朝时,制科主要有九科,其中三科还向布衣平民开放,曰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另外六科,则向有官身的人开放,分别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典坟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决胜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

后来,应试资格还改为必须有两位大臣作为推荐人。

而这一次嘉靖六年的制科,只有两科,只允许有官身的人参加,只允许正六品及以下的人参加,限定在虚岁三十五以下,更必须拿到一共三名正四品以上官员的推荐。

这意味着,大明大量的知县,如果拿到了推荐,也可以参加。

但相应的,每个推荐人,只能推荐最多两人参与。大明正四品以上的官员一共就这么多,这已经决定了这次制科考试参加的总人数。

而考试的内容,也一如宋朝制科一般难。

第一项仍旧是进卷。要上交平日里的策论五十篇,这是第一道筛选。通过了的,才允许入京参加策试。

这策试,将由国策会议的参策们主持出题,考试地点就在国策殿。在一天五个时辰的考试时间里,要完成一共五篇策论。

这一场也通过了,就是御试。皇帝将只出一题,但必须在乾清宫内当面完成。完成后,还有奏对环节。皇帝当面询以三问,要立即对答。

山东左布政使喃喃说道:“这伯爵……可不好拿到……”

要得到应试资格,这说明被推荐的人有不错的人际交往能力,至少能得到三个正四品大员的欣赏。

能过了进卷这一关,说明他们也不是全靠人际交往能力。推荐人堂堂正四品以上,总不能胡乱推荐亲信之人在皇帝面前打自己的脸。

而策试,直接便是如今大明最重要的二十四个重臣一起考。能过这一关,哪怕最后一关过不了,那也将是得到至少数个参策的欣赏,将来官运亨通不在话下。

最后一关御试,既答策题,又要奏对。摘魁封伯倒在其次,天子青眼有加是一定的,将来文者宰辅、武者进侯封公世袭都只待再立新功。

“……青云之梯!”参政看到的却是机会。

两人都不具备应试资格了,但却有推荐资格。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随后目光都亮了亮,并且多了一些感慨。

“新法推行,知县以下若想登上这青云之梯,今年岂敢怠慢?”参政啧啧有声,“效死命的时候到了!”

推行新法的责任首先压在各省大员的头上,而地方府县,如果没有进取之心,那么敷衍从事、尽量少得罪人是一定的。

但是先得到正四品大员的青睐,再得到参策的青睐,甚至可能一飞冲天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诸省大员手里又有了一个新的工具:好不好好干?不推荐你哦!

如果把今年新法推行政绩和陛下关心的实事落实情况作为抓手,那么推荐上去的人哪怕过不了第一关,那也有功!

“妙啊。”左布政使突然思路打开,心情舒畅。

自己能推荐的两人,一个作为种子选手,一个奖励有功的官员,这个原则要统一!

山东正四品以上的人,很容易就数出来。加在一起,足足能推荐多少个名额?

他笑裂了:“督台必定再召省务会议,不急,通盘计议!”

他不急,报纸没避着谁。

历经半年,那新式印刷机正渐渐造办,《明报》已经越印越好,越印越多,做手抄营生的人感到生意渐渐艰难。

但只经过五天就运到山东的《明报》已经让山东官场和民间炸开了锅。

一方面是那殿试策题之难,是直接讨论钱法带来的诸多议论,一方面是新科进士们的荣耀,尤其是对状元唐顺之、榜眼唐枢、探花王慎中的议论。

“若是往年,只怕状元郎是这王慎中!看看这文采!”

“也只因为文采,才取了探花郎吧?一甲前三,总要有个文采好一点的。”

“此言差矣!兄台当真以为这状元郎写不出花团锦簇的文章?”

“唐顺之,唐枢,一甲前三里倒有两个姓唐的!我唐氏当兴!”

“……一个常州府人,一个淮安府人,都是南直隶的,与伱南仇唐氏有何渊源?”

“祖上自然同宗!我南仇唐氏也是青州唐氏迁到临淄的,山东唐氏昔年南迁者不知凡几!”

而官场之中,则都口干舌燥地看着那制科的消息。

正六品及以下,都有资格参与。

这正六品,很微妙。大明知县,都是正六品。新科进士当中,哪怕状元,一开始的授官也不会超过正六品。

现在有些人自知其实没什么机会,但毕竟是一个自己的策文能直达中枢的机会,将被朝堂重臣看到。有抱负的,想进步的,都在跃跃欲试。

还有些知县和更低品的官则根本不指望这些,他们却也不缺乏政治智慧。

看到这消息之后,只是连连唉声叹气:“苦也!”

上官手里又多了一条鞭子。

不好好干?敷衍?

可以。

但是考绩之时,一句进取之心不足的话是会给的。

没想一飞冲天,不代表一辈子就满足于只爬到正六品。

如今乡试恩科年年开,副榜举子和副榜同进士必定越来越多。

万一正六品的好官位也保不住,被挪到其他清苦衙门呢?

消息继续往南传,到了淮安,刘天和自然开心得不行,同时又有点忧愁:突然高中榜眼,那还能很容易地把唐枢请到河道衙门吗?

消息再传到南京,南直隶勇夺前二,一甲之中独占十席,文教以南直隶为最的局面仍旧没改。但在南京吏部任郎中的徐阶却怅然若失:因严嵩提携,升得太快了,他有点希望自己还是正六品的知县。

消息再传到南京东面、杭州西北的常州府,状元的荣耀属实点燃了这常州府。而唐顺之出生成长的武进县,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唐顺之的老举人父亲喜极而泣,常州知府和武进知县还在连连恭贺:“唐翁,这还早呢!状元公雄文我已拜读,以应德之才,明年制科夺魁再封伯爵,那也是大大有望!明年此时,这里只怕就是伯爵旧宅了,唐翁也少不了一个封赠!”

消息到了杭州,严嵩琢磨着举荐谁,提携哪个。

消息到了福建,这里正组织武举乡试的报名。

泉州府出了一个探花郎,龚用卿也名列一甲二十四,俞大猷一边高兴,同时盯着那“靖国武略科”几个字。

制科要写那么多策文,那终究还是儒将。武将当中,有几人能考?

这可能是他最好的机会!

唐顺之、唐枢、王慎中这些人,他们的目标自然是那定国安民科。

而定国武略科,考的必定就是兵法韬略。他们这些“文曲星”,又有几人精于这些?

赵本学家里,他这个赵宋皇室后裔看到朱厚熜又效仿宋朝再开制科,心中好感再加不少,同时也更加专注于对俞大猷的特训。

“这是你最好的机会。封伯之后,将位低不了!为师一生所学,就盼你传承衣钵,再复山河!”

这时北京城里,唐顺之也刚刚到了兵部报道。

为了制科,这一科的一甲,都没再像前科里有些人一样先回一趟老家享受荣耀,又或者成亲。

唐顺之授职兵部主事,正六品。

而他到兵部的原因很简单:王守仁是兵部尚书,也是对新学精研最深的人之一。

王守仁还有赫赫军功,文韬武略一样不差。

“差事不可耽搁。”王守仁郑重嘱咐他,“近水楼台,差事办好了,大明军务你便能了然于心。”

“下官谨记!”

“当真心甘情愿,考那靖国武略科?”王守仁有这一问,是因为唐顺之的殿试策文看得费宏心头发痒,极为希望唐顺之将来往民政的方向发展。

唐顺之叹了口气:“下官策文里没有提大明缺银之事,若要设银行,岂能没有银宝数百万两常储各地以应支取?多要解缺银之患,只怕是要开疆拓土、觅得银山的。陛下既说宝庄之策甚好、名以银行,下官岂能不解此忧?”

王守仁放下了心,点了点头:“那便五日一次,放值后到我宅中。”

“学生谢先生不吝赐教之恩!”

远在泉州的俞大猷并不知道今科状元郎成为了他心目当中的竞争对手。

但武举殿试和来年二月的制科,已经点燃了大明不知道低品官员和底层将卒甚至民间勇士的情绪。

朱厚熜在养心殿里听完了张镗的汇报,开心地连连点头:“是英雄好汉的,都来!朕这辈子,就喜欢英雄好汉!”

张镗和黄锦感觉有点奇怪,因为陛下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知为何刻意拿捏了一下语气腔调,然后就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朱厚熜感受到了史书上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快乐。

大明如今万象更新,他朱厚熜胸中还有大大的蓝图,缺的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新血。

不拘一格降人才!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