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闯关东、下东洋(2 / 2)

靖明 冬三十娘 121 字 3个月前

所以只能说是互相结交、多卖好感。

对沈啓来说,他也需要。大器晚成的他,根基很浅。而刘天和以国老之尊致仕,他的弟子亲自主持了治理黄淮的工程,将来也必定是先做工业部尚书,再入国务殿的人物。

刘天和继续在直沽这里考察,他此行自然不只是为了铁甲舰,还有以领工业部事的国老之尊到这里来督办平朝讨倭的物资准备和海路转运事宜。

他停留在直沽的炎炎夏日里,胡宗宪自琉球那边发回的奏报抵达台湾之后就陡然加速。

大明境内的军情传递速度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听闻消息,夏言这等军功冲脑的人都不免骇然,杨慎更是破口大骂:“这倭贼当真丧尽天良、禽兽不如!”

严嵩有些古怪地看了看他。

去年倭贼侵扰琉球的消息传来,夏言认为不如趁势直接过去,杨慎倒是反复坚持要多准备,等财计开支和新粮征收都做完了之后今年再动。

而现在,本着从良心出发的情绪,杨慎脸上竟有了一点悔意。

严嵩唏嘘长叹一口气:“总辅所言甚是。但如今当真是难办了,若琉球没有重建好,东洋水师就当真是孤军深入了。而要重建琉球,人力、财货,可都不是小数目。”

哪怕琉球西南面的八重山、宫古列岛上还存了二三万人丁,但故土难离。虽然琉球主岛那边的基础条件要好很多,他们就愿意过去吗?且不说迁徙这么多琉球人去主岛要花多少时间、动用多少船只,远航数百里毕竟也有风险。

朱厚熜目光闪动不已。

本就有成见,而现在这种更野蛮的时代,那里所谓的战国群雄做起事来更不需顾忌什么。

不得不说,这一招挺狠。

从琉球去那九州岛,途中毕竟还有数百里海路。在朱厚熜印象里改名为冲绳的那里后来成为重要的海上军事基地,就是因为这个地理战略意义。

这比朱厚熜印象里做得更绝,是当真全毁光了。

从去年夏日到今年夏日,从刚开始准备偷袭到如今留下一个死岛,出手的应当是严世蕃所说突然势力大增的岛津家。

以离得最近的优势,他们这一轮从琉球掳走了多少青壮奴隶、劫运了多少财富物资?

“倭贼世居孤岛,汪洋大海为天堑,妄自尊大自不必言,文明教化也极为落后。”朱厚熜寒声道,“种种恶行,当刊告天下。琉球劫难,实在是大世已至之必然。大明若未远征南洋、都护诸国,西洋夷人如今在那美洲怎么做的,将来就会在这里怎么做。朝鲜奸贼作乱,倭贼为祸四邻,蒙元征伐西域,都是这大争之世乱象初显!”

唐顺之凝眉看向了皇帝。

他沉默了片刻,而后就说道:“往来南洋之商人,可勉励他们多讲见闻。那葡萄牙大使,能否让其现身说法?”

“让他讲!”朱厚熜傲然说道,“葡萄牙昔年图谋广东,大败于大明王师,赔银千万两之事谁人不知?如今万里之外遣使到大明,莫让大明百姓以为他们当真只是小国。大明周边以外的世界如今是怎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正在如何殖民四海,那些落后小国如今是怎么为奴为婢的,不仅大明百姓该知道,诸藩也该有点认识。”

严嵩反应了过来。

大明正式开始对朝鲜、琉球动刀,还要征讨倭贼,其他藩国心里没想法是不可能的。

他们将怎么应对这种新形势且不说,但至少要借着琉球一国几乎被屠灭这件事,把过去温情脉脉的宗藩亲睦面纱给揭掉。

如今的世界,就是一个残酷的世界。

若非大明国力今非昔比了,蒙元还在劫掠大明边墙,外滇还不会遵大明约束,沿海倭患只会愈演愈烈。

宣扬如今实是乱世,才显得大明国土之内安定祥和的难能可贵。

大明改了东面三国的天之后,能让那里的百姓也朝着大明百姓能过上的日子靠拢,这些才能在将来帮助大明经略其他方向时获得更多百姓的支持。

“尤其要在江宁、浙江、福建、广东多加宣扬。”严嵩也开口建议,“陛下,琉球地贫人少,将来唯以海贸方能立国。臣请江宁、浙江、福建、广东四省鼓励海商携工人、财货填琉球。如今琉球实同国灭,台东公更无野心,琉球如何处置,可先制告天下,让四省海商定心追随蜀王。琉球大兴土木,琉球旧民人人可做工。申明律例,一视同仁薪粮不短,琉球上下必感大明天恩。”

朱厚熜点了点头:“照此处置。朕这就召见蜀王,资产局可借银、借粮予他,从速兴复琉球万国津梁之美名!”

要引动那些商人雇工或者招募一些有志于改变命运的大明百姓去琉球,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给一块大蛋糕。

大明商人再能带,去了琉球仍旧会缺人力。

在这一轮重建琉球的大兴土木蛋糕里,这些银钱,琉球幸存下来的百姓自然也有幸分享。

遭受这一次劫难的琉球固然一穷二白,但只要大明能借钱粮来援助,却又算不得什么大事。

将来该怎么还,都是一家人,那还不好谈?

皇帝从自己的钱袋里拿钱出来,杨慎本就没那么大的压力。

而现在根本无需在琉球动刀兵,倭贼本来就只是以邻为壑,大明在琉球将要做的事都称得上仁义,杨慎有什么不乐意?

琉球不大,但又是一轮选官。

这回条件更宽松,哪怕举人出身,只要愿去,同样能得重任。

同样有面见陛下、成为天子门生的机会。

在这边启动“援琉”之前,首先圣旨天恩就先发往琉球。以台东公为首,琉球大小地方寨主,一口气将选近百子弟到大明进学,将来归国为肱骨之臣。

而薛翰在台湾上“练兵”一趟之后,又定了下来在台南澎湖一带新设市舶司。

将来的大明东面,一张海商新商路网的规划初见雏形。

有这个新市舶司,吕宋、琉球通往大明的航路,自然是以之为重要节点,无需走更远的海路去广州、宁波。

去朝鲜,北方百姓也许还心有顾忌。安土重迁在北方更甚,但浙江福建广东山多地少,千百年来本就不知有多少人下南洋、迁徙到大小海岛。

现在大明要远征倭国、根除倭患,丧尽天良的倭贼竟率先为大明准备了一个几乎被破坏到极点的琉球。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以邻为壑,让大明自琉球远征过去的大军不得不面对这个巨大困难。

但大明开海禁已经多年了,大明海商们尝到海贸甜头更是已经不知多久。

利益驱使之下,沿海四省都躁动了起来。

“你家不是有四个儿子吗?去一个!我家老爷说了,去了包管给找个媳妇,开枝散叶不在话下。最主要的是,月银五钱,三钱给你,两钱给他在那边花用,还管吃住,有什么不行?”

最先行动起来争取更多人力的,就是那些消息最灵通的海商派出去的掌柜、管事。

开玩笑:去了之后能从蜀王手上分到多少重建蛋糕,就看能带过去多少人力,能办哪些事!

当地的人?那除了有把力气能用用,办事哪里比得上说话能听懂又服管教的大明百姓?

海运的兴盛让将来往来的频率和风险都降低了,大明海商是会算账的:现在能把坑占住,将来在琉球就举足轻重!

琉球本有十余万人丁,现在风云突变,沿海诸省即将酝酿起一轮数万汉民下东洋。

这只是开始,让这一批海商更加期待的,是国土远远要更广袤的东瀛!

先到先得啊!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