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赵泗是唯一的选择(2 / 2)

有如此功绩,再怎么说,也是给了他们一个台阶……

况且如果陇西事已经定下,韩信战功颇多,就是纵览百年,如此战功也不足五指之数。

用不了多久,陇西报捷的文书就会传到咸阳。

等到韩信归至咸阳,陛下定为其封赏,召开朝会,只要我们赶在韩信封赏之前平定赵地。

如此双管齐下,主公立储事定也!”张苍认真的开口说道。

“陛下如此行事,确实会惹人非议……”陈平闻声叹了一口气。

扶苏和赵泗这父子俩是肯定亲近不了了,始皇帝在那人为干预谁也没办法。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扶苏的党羽肯定是希望父子关系和谐且亲密无间的。

但是始皇帝硬生生人为给拆开制造了深深的间隙。

所谓立储的先后,现在看来没什么,日后恐怕就是永远过不去槛。

始皇帝一直在强调,扶苏和赵泗,虽是父子,但并非一体。

“长公子为人宽仁,陛下如此行事,难免心中有怨,主公也……”萧何也跟着开口。

“那倒不至于,其实以长公子的性格,恐怕并不会介怀陛下给主公封王。”张苍摇了摇头。

何止不介意,倘若扶苏是皇帝的话,早就效仿周天子广封诸侯拱卫王室了。

“像这样的消息我们了解的太少,关于主公立储之事,先生如此确定么?”陈平开口问道。

“不是确定……”张苍摇了摇头。

“是只有一个选择……”

张苍看着萧何陈平二人沉声开口。

“你们难道没想过,为何长公子和陛下政见如此冲突,群臣却依旧愿意为长公子摇旗呐喊,建言立储之事?”

“陛下的选择实在不多……也唯有长公子能够安天下庶人之心,哪怕欲行分封之事,和陛下政见冲突。

陛下向来不以喜恶处事,所行政策的隐患陛下比谁都清楚,倘若选择一个和陛下政见一样的储君,面临的却是二世而亡,那还不如立长公子为储,有周王室前车之鉴,八百年国运也算的上长久。

群臣之所以为之摇旗呐喊,不在于长公子宽仁,而在于,不论如何,长公子依旧是最有资格和能力继承皇位之人,而陛下虽因为长公子政见而震怒,从始至终,也没真正严惩过长公子……

所谓放逐陇西,实则陇西大权尽在掌握,名为放逐,实则和封王何异?

恐怕也只有长公子这般重情之人当真了……”张苍叹了一口气说道。

“而主公,虽然是长公子的子嗣,但是长于民间,和宗室不曾相处,更谈不上亲近。

而且陛下向来亲近主公,主公聪颖,能治政事,一直跟随在陛下身边治政的主公也不会广封诸侯。

而陛下子孙一辈,无人能于主公相比,如此一来,陛下瞩意主公合情合理。”张苍开口说道。

如此断定,一方面是因为始皇帝的明示,另一方面是因为始皇帝确实没什么选择。

“可是主公就算立储也只是太孙,长公子继位以后……”萧何闻声沉吟。

“陛下也不过比长公子年长十几岁罢了。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见到了八十多岁的老人,大多也只是呼一声兄罢了……”张苍摇了摇头。

真到了那个年龄,十几岁的差距,很大么?

“陛下之所以使父子生隙,也正因如此。”

“就算长公子广封诸侯,至多也就一二十年光阴罢了,大秦威势仍在,只要主公不和诸侯亲近,收回封地,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张苍开口说道。

陈平萧何闻声皆皱眉。

张苍说的太远了,如果是普通人会觉得张苍是杞人忧天。

但此三人皆是智者,因此并不觉得张苍杞人忧天胡说八道,反而暗自思量日后局面真是如此,他们应该如何应对。

“所以,陛下看重一个先后,平定治理赵国,亦是重中之重。”

“可是如果仅凭赵地的郡兵,就算想要平定叛乱,也不是旦夕的事情。”萧何闻声摇了摇头。

郡兵的战斗力也就那样了,更不用说地方叛乱还有贵胄暗中支持。

而贵胄在官府和地方军队都有自己的人手,光是整理地方军政都会颇为麻烦,哪能光速平定赵国叛乱?

还赶在韩信归国之前?

那岂不是就两三个月的时间?

“所以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大肆宣扬主公的血脉和声势,让赵人心安,麻痹他们,另一方面,却是要借助一些盘外招了。”张苍摇头失笑。

“盘外招?”陈平诧异的看向张苍。

“太尉督管平叛事物,纵览大秦军事,而上将军王贲刚刚平定燕国的叛乱,大军还在弹压地方,只要上将军愿意借兵,赵国叛乱弹指可灭。”张苍笑着说道。

“大军外调需要请动虎符吧?”萧何皱了皱眉头。

“太尉以风烛残年督天下军事,行事是可以百无禁忌的。”张苍开口说道?

“可是我听说太尉自伐楚以后就不再干涉朝政,就算有什么向他请教他也不会开口,也正因为如此,四大名将,唯太尉至今不衰,以太尉行事秉性,真的会不过问陛下,不经过朝堂就私自发兵么?”萧何开口问道。

“倘若连这样的事情还要过问陛下,那陛下何故在朝堂上说如何平乱,悉决于太尉?”张苍摇头失笑。

“况且平定赵地,对陛下来说,无非是下一道圣旨督促王贲尽快出兵罢了,之所以迟迟不下旨,王贲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得到王令离开燕国之地,难道是因为陛下不在乎赵地么?”

陈平萧何对视一眼,皆心有所感。

哦,这是要把王家绑定到主公身上。

当然,这个选择要王翦亲自去做。

如果王翦不愿意,他固然可以装瞎子,只管通过朝堂请示始皇帝,得到答复以后再调兵。

还是那句话,毕竟是大秦唯一的彻侯,风烛残年,始皇帝不会为难王翦。

就算王翦不愿意,始皇帝也不会强迫。

但是……

王翦以后呢?王家呢?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