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燕王之心(2 / 2)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5089 字 11个月前

燕王与练子宁相对而坐,中间有一壶热茶,燕王给练子宁倒了一杯茶,说道:“练兄,邱福等人都给上书,为什么你只字不提?”

练子宁说道:“因为没有什么可说的。”

燕王说道:“为什么?”

练子宁说道:“殿下可有信心卞庄刺虎?一举而两得?”

燕王沉默了好一阵子,摇摇头说道:“怎么可能?”

燕王对军事实力对比最为敏感了。是的,燕王手中大抵有十万骑兵,是一只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燕王自己知道这十万骑兵是怎么来的?十万骑兵的武备本身就是关内运输过来的。而十万军队的口粮,相当一部分是从辽东采购的。虽然说,在燕国也能产一些粮食。但是产量太少,谈不上自给自足,为了打仗,更需要多准备了。

别的不说,仅仅说人口。燕王麾下堪堪百万之众,十万骑兵,是燕王麾下所有壮年男丁了。这也很正常,游牧民族的军队大多都是这样的。

但问题是,大明的军队可不是之前农业时代的军队了。装备到牙齿的盔甲,钢弩,等等武器,足够让燕王受不了。更让燕王无法承受的是损失。

因为北京也好,南京也好,战死士卒,都能补充。但是燕王麾下却是死一个少一个。

堪称一次性军队。

但是争夺天下大战,岂能一天两天打完的。

燕王闭门不见,其实就在暗中推敲,自己卞庄刺虎的几率有多高。

但是燕王不能骗自己。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太小了。

燕王逼到绝路上,未必不敢放手一搏,但是而今燕王有家有口,有一国之地,还有前景,就没有那种搏命的心思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练子宁说道:“那殿下还有选择吗?一山不容二虎,殿下不管帮那位殿下夺了天下,都不可能久留中原,否则会什么是样子,殿下也是知道的。”

燕王长叹一声,说道:“孤不甘心啊。”

在燕王看来,他两个侄子都不是善茬。

朱允炆继承皇位这一件事情中,没有遗诏,也没有遗言,怎么看都是疑点重重。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很多时候不需要证据。只需要从最大受益者出发去倒推就行。

燕王虽然不敢肯定朱允炆在继承这一件事情做了多大的手脚,但不肯相信朱允炆是清白无辜的。

而朱雄英,见事情不妙,几乎当机立断造反?这魄力,燕王倒是很欣赏的。

只是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朱雄英也不是善茬。他帮任何一个人打下天下之后,会怎么样?晋朝八王之乱,已经告诉他了,无非是进入下一轮加时赛,对手是他与另外一个胜利者。

难道我大明能真有戏文里的一字并肩王不成?

那费这么多时间,这么多精力,拼死拼活,去给别人打天下做什么?燕王才没有那么犯贱。

但问题又回来了?

而今中原大乱,他中立的话,一点好处都没有?他也不甘心啊。

练子宁听燕王这样说,心中算是松了口气,毕竟就练子宁的本心,他不想燕王加入中原混战之中。

其实练子宁知道大明内乱的时候,他是茫然的。他根本想不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也对何夕很失望。

在他看来,即便是朱允炆得位不正,老师也不应该辅佐吴王叛乱。毕竟以天下大局为重。

他心中的天下大局,就是天下百姓能安享太平。

而不是如此,彼此厮杀。

他痛心之余,自然不想参与其中。

更何况,练子宁一生本领在什么地方?就在草原。

自从十几年前,练子宁出京之后,在大宁专研青储,研究草原上能种植的庄稼。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心思一直在这上面。而后来跟随燕王,不管是在长春地界种植水稻,在松嫩平原开垦荒地,推进定牧。等等。

可以说,燕国能有而今的国力,有一半功劳就在练子宁身上,如果不是练子宁推广新的生产方法,让当地牧民不至于冬季饥寒而死。让他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他们也不至于迅速的抛弃黄金家族,投入燕王麾下。

而燕王也不可能迅速拉起十万骑兵,须知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与大明战斗几十年的顽固分子。他们可没有那么容易转变思想。

这些事情,让练子宁从身到心,都感到高兴无比。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