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兵临城下(1 / 2)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4665 字 10个月前

刘璟很明显地感受到了何夕的用意。

五代之后,儒生对军队武夫都有着深深的恶意。这种恶意很多时候,是无由来的,凡是遇见事情之后,都会将事情往坏里想。警惕性太高,乃至于到了过分的地步。

但是五代武夫之祸,是史书上的血泪斑斑,是天下读书人内心之中的伤痛。

有矫枉过正之意,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再提防武夫,也是要用武将的。文武之道,乃是国家不可改变的依仗。太过偏废,前宋已经用自己的下场证明了一切。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

一边要用一边要提防。没有很高超的手腕是不可能办到的。

而今大明武勋,是需要打压。但是真要将大明武将都打压成文官门下走狗,却不是刘璟的本意。无他,这样的将领很难打仗的。

那该怎么办啊?

刘璟内心深处其实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武将能打仗,文官就不能打仗吗?

在秦汉之季,出将入相,可没有分文武之别。既然武夫不可信任,他们文官未必不能掌征伐之道。甚至这种感觉,还是何夕给刘璟的灵感,无他,何夕在军事上一些成就,虽然没有大加宣扬,但是该知道的人都知道。更不要说而今执掌北京军政大权的不是别人,正是何夕。可以说何夕乃是北方军队的总统帅。

这给了刘璟这个期盼。

但是此刻,刘璟将这个想法也抛开了。

无他,何夕计划书里写的培养将领计划,但是在刘璟看来,那分明是让军将都成为读书人,在培养军事技能之余,加上几门功课,宣扬圣人之学,恢弘忠义之气,不行吗?

如此一来,从军校出来出来军将,比起那些旧武夫要可靠多了。更不要说,该有加上必要的制衡手段。最少可以缓解文武两道之间的隔阂了。

大明长治久安就有了可能。

何夕想法没有那么多,无非是将后世成功经验拿过来。甚至这还是一个开始。何夕现在不对军队动手,仅仅是准备而已。毕竟,开战之初,动摇军心,可不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战事扩大化,无数力量加入军队之中,军中原本势力格局是维持不住的。到时候才是何夕动手的最佳机会。

战争果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终极办法。就好像是烘炉一般,能将和平时期无法解决的问题,全部化为飞灰。唯一的问题是,这烘炉是无数人的鲜血为燃料的。

何夕内心之中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为这一场战事而惭愧。另外一方面却想让这一场大战,越打越大。

-------

这一战将来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但是现在河间之战,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候了。

不,双方已经在沿着运河上有过十几次厮杀了。

运河河道并不宽,又是双方都需要的交通要道。彼此都没有要破坏运河的想法。毕竟,即便是北军,也是要想南下的。

其实让叶沈自己来安排,他甚至将这一场大战安排在山东境内。

但是无奈,北方到底是平原,所谓之防线,其实更多是一连串卡住交通要道的城堡,以及在后面随着准备反扑的大军。而并没有真正有一条如万里长城一般的铜墙铁壁。

也就是说,敌人绕过防线,突击到后方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后勤跟不上,再加上防线后面大军,足以让敌人退军,如果不退军,在后勤受限制的情况下。

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

计毒莫过断粮。

但是也不能对对方的极端行为进行提防,比如破釜沉舟,持十日粮,直扑敌后,以战养战,这种情况下,一时间还真没有什么办法。虽然十几日后没有是战果,很容易被全歼。

寻常将领是不敢用这种计策的。但是,南京将领列表中在前面几位,谁敢说他们是寻常将领?谁家的将领这么寻常啊?

这种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在这些人手上未必办不到。于是,将防线放在河间府,就是拉近与北京的距离。一旦有变,北京大军能够立即南下支援,如果防线更难一点,比如黄河一线,黄河与北京之间,就有非常大的兵力空档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