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沉重的债务负担(2 / 2)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430 字 7个月前

只是好影响,还是坏影响就不好说了。

丁显的做法已经告诉何夕了,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民风如此羸弱的江南,都能搞出流血事件,不要说其他地方。

所以不能将人逼到绝路上。

这大规模的投资,本质上也是一种赎买。在此何夕也要谢谢朱元璋。朱元璋已经啃了最硬的骨头,那就是土地的问题。

虽然说,建文三年的时间,有所倒退,但是底子还在。土地赋役上的事情,何夕可以暂时不动,皆从旧章。只需建立起新的体系来。如此对地方豪强利益触碰的不多。但依旧不少。

这些地方上的铁路建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便利,还有大量的利益,不管是因为交通便利而爆发出来的其他好处,还是单单是修建铁路本身,带来的利益。

都足以收买地方上的一些头面人物,让他们配合新法,也是一件好事。

最少让推行新政更顺利一些。

只是代价就是债台高筑,甚至在推行新政上花的钱,要比打仗花的钱,要多得多。

只是何夕盘算了很多。觉得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何夕将新政从两京,向地方上推行,本质上是扩大市场的行为。毕竟,原本府县体系之中,有太多妨碍商业的行为了。

外地商人根本不可能在地上做生意,有太多办法,让外地商人死的神不知鬼不觉的。甚至当地人也不会好好做生意。

做什么生意,抢得不会更快吗?

什么叫占山为王,很多地方就是这样的。除却少数商道之外,物资分配根本不是以商业的方式进行的。用钱能买到东西。是后世商业发达之后的错觉。很多人误以为是自古以来,就大错特错了。

而何夕对地方改革之后能有多少作用,并没有什么想法。最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地方政府的编制费用,很多都建立在商税上。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收不上税,就要裁员。裁员就代表着地方官的权力缩减。

这是他们所不允许的。

而工商业也会成为每一个地方官的考核指标之一。

他希望将来大明商人从外地来,在当地做生意,自然是需要拜码头的。但是拜了码头之后,就能正常做生意。这就足够了。

当然了,只要铁路能发行专门的债券。那么何夕就有办法,将国债转变为铁路债,而铁路这一门生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赚钱的。

这铁路债不能说完全保本。但是大概率是不会亏的。

从这方面的利益,将国债给冲抵了。

等何夕下台的时候,决计能

将账做好。当然了,何夕对会还国债这一件事情,也是会努力的。尽可能将这债务填平。

毕竟,他也不想给下一任留一个烂摊子。

但是问题是,都不好说。到了最后一刻,才知道行不行。

这就是何夕想要的兜底机制。

会计也是一个很神奇的职业,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何夕在会计上面的领悟,是远远不如某些同行的。但是这种项目转换,何夕自信还是能完成的。

而且不是还有好几年的事情吗?慢慢来便是了。

铁路的问题尘埃落定之后,定国是会已经到了尾声。该讨论的问题,都已经讨论过了。朝廷的正统性已经确立了。所有与会人员,也都很满意。

这个时候,最后一个问题提了出来。

那就是保留定国是会。

这个意见不用何夕派人做托。就有人自己出面。毕竟,定国是会的影响太大了。这里面的权力让很多人都满意。

何夕并没有直接通过,而是表现出很犹豫。

而下面的人对这一件事情,都很在意,几乎所有人都想保留这一个会议,当然了,他们也想保留自己的与会人员的身份。

但是后一个要等定国是会能够保留再提。

何夕与朱雄英拖了好一阵子,朱雄英才下旨,让商议定国是会章程。

于是,这一场定国是会最后的高潮出现了。对于这一件事情,无数人都参与其中了。

只是何夕对这一件事情,才是非常在意的。而定国是会之中,隶属于何夕阵营的人员从来不少。于是整个章程讨论虽然激烈,但是都在何夕的控制之中。整个章程也表现出了何夕的意志与想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