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战争产业形成(1 / 2)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400 字 7个月前

第五十章战争产业形成

何夕打造了***对何夕的变法高度认同,因为他们靠着何夕的新法赚钱的。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要恢复旧法。

而何夕制定的新法,本质上利于经商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营造一个公平的经商环境。但问题是环境公平,商场上的胜负就公平了。

北京的商人们,早已适应了新法不说,他们已经开办了工厂,手中有大量的廉价的产品。就是缺少市场,是大明其他地方,绝对不能比的。

公平的经商环境,就等于放任他们进入侵占当地的市场份额。将原本地方豪强用权力垄断霸占的东西,变成他们用商业手段所得到的。

这才何夕敢将新法推行到全国各地的原因。

这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但是南方顽固地方势力,还是让人头疼。

朱元璋当初大移民,南方人移民的数量也不是太多的。而今何夕准备再来一次,就为了巩固边疆,将那些地方豪强全部迁徙到安南,乃至更南方的新占领地。

为堵住人天下悠悠之口,他们的土地在南方十倍给予,都不是问题。

毕竟,这些地方豪强离开了本乡本土,失去的,从来不仅仅是土地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权利。

如果,这些人不愿意,自然有名义对付,对抗国家命令。名正言顺将其抄家。

这也是中国人古老智慧。从秦始皇,将六国贵族迁徙到咸阳开始,后世屡屡复制,何夕自然也照猫画虎。

所以,这一场战事,何夕也不希望停下来。

虽然说,东北其实还有移民的余地。但是将南方人迁徙到东北去,怎么看都是像发配。而今,会遭到大量的反抗。这并不是何夕所希望的。

毕竟往新占领地增加汉族人口,对何夕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毕竟地盘是一时的,人口才是永久的。

只要有汉人在这些地方,生长繁衍,这些土地才永远是大明的。是中国的。

这些人在大明内部,是问题。但是放在南洋这些地方就是资源了。

何夕希望这些人顺顺利利的去南洋各地。毕竟,这些年出海的人很多,不用何夕做什么。很多人其实也都知道,南洋也不是不毛之地,并不是去了海外就必死无疑的。

但是北方苦寒之地,的确不是南方人所能对抗的。

去南洋对抗的人就还少一点。

另外,就是何夕发现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太大了。

不是坏的。而是好的。

张明为了让何夕支持打仗,将安南的金银全部上缴了,并不多。仅仅有金十几万两,银三百余万两。但是到了何夕手中,这些金银足够发一千五百万两的钞票了。

单单这一笔巨款,就足够冲销掉军费了。

更不要说,安南就是一点点的好处了。

不是。安南的土地人口已经各种各样的资源,都是难以估计的好处。这些有些可以直接折价,有些将会是源源不断的好处。比如粮食。有了安南,大明将又会有一块产粮地。

虽然说何夕打下南京之后,已经取消了对粮食的限制。

不用每年再倒贴很多钱来将粮价给压下去。但是何夕在北京的时候,对粮食短缺的恐惧,从来是有的。毕竟北京这一块地方,什么都有,就是粮食真谈不上高产。

这还不算,大明投入战争之中拉动了多少产业。多征收了多少商税。

何夕各方面一盘算,打安南,居然没有赔本。甚至还赚了不少。

这让何夕深刻的明白了,为什么说军事工业是特殊的商品了。之前南北战争,为什么会

有那么多的亏空,那是因为是打内战,何夕打下南京之后,对南京虽然有一些收刮。但是实际上,下手并不重,仅仅没收了南京朝廷的产业。对于其他民产,根本就没有动。

而今打安南就不一样了。

不是何夕小看安南小朝廷,就不谈那些金子了,单单说银子,三百多万两,就是将安南朝廷上下给卖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钱,如果真有那么多的钱,也不知道打得那么差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

到什么地方都是对的。

这些钱,自然是安南地方豪强,乃至于寺庙等等一起贡献出来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战争是特殊的生意。而今就是这样的。而传统农业社会就不行,完全在于战争消耗,与战利品变现能力。

这个战争消耗,并不是指战争整体消耗的绝对值。

其实工业社会的战争消耗在农业社会之上,这一点毋庸置疑。这里说的相对值。也就是战争消耗对整体社会财富比值。农业社会战争消耗对于当时社会财富消耗太大了。战争一长,就会有饿死人的情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