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烧钱的芯片材料研究(2 / 2)

事实上他们现在已很少亲自到一线进行某个难点的攻关研究了,无论是丁跃峰师兄,还是邓兆亮、何庆国、徐加兴等人,都已被培养出来了,可以独当一面,再加上还有一批经验丰富、水平极高的新生力量,使得大多数研究中遇到的难题,都能在团队合作之中得到解决,而从气象气候灾害防治研究院得来的庞大研究资料、数据也在当中发挥出了极关键的作用,使得流体力学实验室的整体实力再跃上了一个大台阶,已成为了夏国首屈一指的气象学研究机构。

秦克与宁青筠更多的是做总体把控、进度监督、研究方案和实验方案的审核修改,查看每周的周报,工作并不繁忙。

他们每天花上半天处理的事务,更多的还是参加“厄尔尼诺防灾应对指挥中心”的会议、对各个地方报上来的防灾应对措施方案的技术审核与经费审核,这是他们身为技术总顾问的最重要职责。

“厄尔尼诺防灾应对指挥中心”只是一个临时开设的管理机构,总人数也就一百来人,并不算多,其中有超过半数是行政管理岗位,主要负责推进监督落实各项防灾事务。

而技术研究方面,主要是邀请了数十位业界的知名学者、技术骨干作为顾问和技术指导,由技术总顾问秦克和宁青筠带队,两人也可以自由加人,组成更庞大的“技术顾问团”。

之前钱鸿宾和何福源也在这个“技术顾问团”里,现在当然是除名了。

当秦克与这些所谓的知名学者、技术大牛交流过后,发现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挂个名而已,本身就担任着各自的要职,或者是高校的教授,或者是某些集团企业的高管、总经理之类,想找他们干活,实际上都会被他们转派到各自的学生、下属研究人员那里。

这些专家教授高管总经理应邀前来加入这个“技术顾问团”,与其说是发挥专家作用,不如说是拿着工资津贴并获得取得利益消息的便利。

指望他们,还不知道那2000亿能有多少发挥出实效,幸而秦克从没就将希望寄托在这些人身上,早早就通过发布了招贤令扩大手里的科研实力。

而这些专家教授高管总经理们在听闻了业界悄然流传开的有关钱鸿宾和何福源的“故事”后,对秦克都生出了莫名的敬畏,纷纷请辞,还有小部分人还没来得及请辞就被直接隔离调查了,结果原本差不多50人的“技术顾问团”最后只剩下了9人。这9人都是真正技术出身的研究员,年纪也在40岁以下,水平颇高,经验也丰富。

秦克对此很是感叹与无语,压去80%的水份,剩下20%真正干活的人……大概这也是不少研究机构的真实现状吧。

幸而流体力学实验室在姜为先和郭维阳两位老院士的管理下与这些研究机构绝不相同,基本上除了少部分老资历、关系太硬的庸才外,95%以上都是长期培养出来的极有水平的科研人员,在明确了会由秦克和宁青筠来接掌实验室,这些关系户也在种种压力下陆续离开,目前流体力学实验室算是国内最纯粹最具活力的科研机构了。

这也是秦克敢于绕开原本的“技术顾问团”,凭借着流体力学实验室来挑大梁的底气。

不得不说,姜为先和郭维阳留给他继承的,实在是一笔非常珍贵的科研“财产”。

逐一与这留下来的九人谈过后,秦克确定了都是技术过硬的研究骨干,他们能入选,也是几位已退休的老院士推荐的,算是真正能做事的,便让他们安心留下来,然后流体力学实验室的800人当中,择优选取了41人,重新组成新的“技术顾问团”,协助进行方案的技术审查。

邱孝杰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成为了秦克的顾问团助理,而工作助理陈雅则成为了宁青筠的助理。

秦克虽然手握经费审核的大权,却并不揽权,重大的技术方案决策与经费审批都会报到“厄尔尼诺防灾应对指挥中心”的主任视频会议里,共同磋商研讨,花的时间更多了些,却能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使得工作能得到真正落实推进。

加上秦克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很会为人处事,很快就在“厄尔尼诺防灾应对指挥中心”中站稳了脚跟,“厄尔尼诺防灾应对指挥中心”的上下人等对他和宁青筠都颇为服从。

这也与上头考虑到秦克二人的威望,安排了老成持重、性格温和不喜争斗的老好人沈云章当这个“厄尔尼诺防灾应对指挥中心”的主任有关。

沈云章还有个身份,就是杨承科和陈继学同一个大院长大的,关系颇为亲近,自然而然视秦克宁青筠为“自己人”,在工作上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俩,也使得秦克两人虽然不是事实上的领导,却已隐隐成为了指挥中心决策的关键。

……

在清木大学里,秦克与老婆宁青筠依然大多数时间出双入对,只是宁青筠相对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导学生上,秦克则相对将更多精力花在科研上。

除去了流体力学实验室与“厄尔尼诺防灾应对指挥中心”的工作,秦克还跟进着其他研究工作,包括远州研究中心的海水咸水淡化技术整体方案、量子计算实验室的拓扑超导材料——“青柠超导二号材料”研究、植物培育实验室里的完美型沙漠红薯二次优化,以及以“Q先生”的身份指导“清北集成电路与芯片联合研发创新中心”的芯片材料课题组队。

这些研究都在稳步推进,尤其是“青柠超导二号材料”有了可喜的进展,在秦克的指导和不惜实验成本的重金支持下,哈罗德凌绍唐团队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反复实验,已基本上研究出了性能更优、合成更简易的“青柠超导二号材料”,唯独是成本未达预期目标,虽较“青柠超导一号材料”降低了70%的成本,但因为采用了高品质的石墨烯材料,距离可以大规模推广制造的低成本还有一段距离,秦克又正指导他们尽可能地减少稀有金属的掺杂,改用更便宜常见金属元素。

顺便一提,近一年来光是量子计算实验室,就烧掉了差不多4亿元,超导材料的研发烧钱程度可见一斑,只是秦克的青柠科技根本不差钱就是了。

而芯片材料课题组研究“碳晶复合纳米材料”烧钱程度也不遑多让,从“Q先生”介入、改为研发“碳晶复合纳米材料”方向至今,不过才七个月左右,已烧了超过2亿元的研究经费,引起了不少的非议,要不是许清岩师兄掌权,力排众议多次申请追加经费,这个课题的研究早已停滞下来了。

没法子,国内的实验设备不够高端,为了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研究制作出“碳晶复合纳米材料”,只能想方设法地通过实验来寻找更合适的方法,哪怕是秦克手握系统的S级知识《一种适用于1n芯片的全新型碳晶复合纳米材料制作全流程》,也无法缩减这些流程,不过他和宁青筠已通过计算材料学,尽可能地寻找到较正确的方向,减少了约75%的错误可能,不然现在怕已烧掉近10亿元了。

芯片研究烧起钱来,简直不当钱是钱。

……

时间在充实中匆匆又过了半个月,春天的脚步迈入到了三月中旬。

邱老先生和威滕教授的老朋友凯伦·乌伦贝克教授,应邀万里迢迢地来到了夏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