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长公主的消息(1 / 1)

一边侍立打扇子的竹茹看主子有些失神,接口道:“近日,和睦帝姬的贴身侍女飞飞趁着送鸟雀的机会进宫来,托人找上奴婢,见了面一句话不说就跪下磕头,求太妃娘娘就自家帝姬的性命,我问说好端端的帝姬怎么要人救命了。那妮子倒也痛快,说帝姬从小的娇生惯养,从去明苑居住就百般不适,偏偏明苑的都太监总管敷衍的很,说自己只会管理鸟兽不会伺候主子。渐渐地连伙食都是和女官一样了,嗯,只怕还不如,只是帝姬要强不肯说。今年夏天蚊虫肆虐,住的地方不干净,又得了痢疾。明苑里头都是侍弄牲口的兽医,哪里会治病。眼看帝姬一天比一天瘦,她才自作主张到宫里来求娘娘。”

“妹妹自然是心疼的不行,可毕竟,责和睦出去的是哀家,所以才过来说项的,是吗?”甄嬛语速极慢的说道。

燕宜不置可否,只是哀叹“说到底,是臣妾没有教好和睦。”

“和睦的性子随谁,你我心知肚明,妹妹何必妄自匪薄。”甄嬛似乎随口说出的话,直听的燕宜心惊肉跳,但是接着她又道:“但是如今和睦是妹妹的养女,你的面子,哀家自然要卖。她已经去明苑看管了一年有余,如今四方无异兽进贡,也该功成身退了。等到十五内侍巡视,就把她接回来。”

燕宜闻言大喜,赶紧下座半跪谢恩,道:“多谢姐姐,等和睦回来了,臣妾一定严加管教,呃,带着她来谢恩。”

甄嬛自然是赶紧让竹茹和花谊扶起了她,含笑道:“妹妹何必如此客气,说到底和睦也是勤于王事,谢恩倒也不必了,至于管教,来日方长,不急。”

燕宜本来也是满含喜悦,但是听见太后的最后一句话,猛地一惊,已然觉出什么味来,只得勉强维持脸上的笑意不变,依礼告辞出去。

随着燕宜的身影消失在颐宁宫的正殿里头,花谊看着没有半分交代意思的甄嬛,忍不住道:“太后,和睦帝姬这事儿,您怎么这么轻易就答应太妃了,她可是个不安分的,如今宫里头事有多,璟嫔和荀芳仪那里“

甄嬛冷冷道:“不回来又能如何?到底是先帝的帝姬,长此以往拘在明苑里头,或者直接扔到冷宫都容易,可是何苦来哉?有时候这宫里的事,还真需要她这样的性子闹腾一二。自从温仪当年,为了皇帝,我也要给这几个先朝帝姬留几分体面。何况,胡家都已经败落到什么地步了,一个庶女,放在宫里我就看她能怎么翻腾?索性给贞仪太妃一个面子罢了,毕竟她也是个不容易的。”顿了一顿,又道:“荀氏还算是有几分慧性,至于璟嫔,怎么也要等到孩子生下来,润儿无嗣,哀家总是不能安心。”

燕宜扶着竹茹出了颐宁宫,长长舒了一口气,吩咐道:“去准备一下吧,怎么也地回三寿宫了,这一年多,也熬的差不多了。”竹茹忙答应着,思量一会子,终是犹豫道:“娘娘,奴婢听太后那话里的意思,该不会是要和睦帝姬。。。”

燕宜赶紧打住了她,呵斥道:“心里明白就行了,这是什么地方,小心说话。”但是她自己最后也是叹息道:“你都听明白了,本宫还能不明白,和睦,到正月里就满二十了。”

竹茹亦道:“奴婢上午来打听的时候,才知道太后和平阳王妃召见了怀淑帝姬,合馨帝姬之后,接着又接见了新科的几个进士,她们几个才都十五六,太后竟然就这么上心。和睦帝姬这样蹉跎下去,她不怕外朝”

燕宜疲惫道:“怕什么?现在不是乾元朝了,那时候她是妃子,尚要忌惮一二。如今贵为太后,有皇上孝敬,天大的事儿也能压下来。再说她也不见得会真的留和睦一辈子,万一随便打发个纨绔子弟,苦的还不是女孩儿家!可是和睦,这孩子心里的苦我懂,可是我能怎么办?抛开时事不说,太后对我母子,有大恩。”

竹茹宽慰道:“太妃别想太多,奴婢说句打嘴的话,和睦帝姬哪里是个懂事儿的,成天的给您不痛快,若说孝敬,万万不及怀淑帝姬。您肯欠着太后的人情捞她回来,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奴婢就怕,帝姬回来之后,过久了又出什么闹心事。”

燕宜复有叹道:“我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到底是先帝命我照顾她的,只盼着过几年,唉,太后的厉害,就是别人剩下的给她,也就是好的了。”

---第一人称分界线---

正章九年的盛夏,我们依旧在酷暑难当的紫奥城里度过。对外只说是因为太后的足疾反复,兼之照顾即将临盆的璟嫔。但是里里外外的都知道,真正的原因,在朝政上。

正章九年七月,赫赫大汗摩哥薨,享年五十七岁。其第七子穆罕多继承汗位。他尊自己的养母,当今太后的同母胞妹甄氏玉姚为王大妃。同时为自己的亲生父母累加谥号。之后便是递呈国书诏告四方,传说,皇兄接到那长篇累牍的国书之后,越看眉头皱的越加厉害,直到看到最后一行小字:“原王子妃永安主执东帐。册封大妃。”

东帐阏氏,在赫赫意味着正妃之位。

我能了解这么详细,自然也亏了德母妃。自从听说了赫赫大汗猝逝的消息,原本不关心外朝的她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每每托人花钱打听一切有关赫赫政权变更的讯息。

直到这时,她才长长舒了一口气,但是旋及又忧虑起来,“前年冬上,月儿又添了一个小公主。她虽然一切都往好里说,但我听着旁人的意思,应该是冬日苦寒天生养伤了身子,不然怎么会到如今也没动静。月儿在那边无依无靠的,没有儿子如何是好?这回隔了这么久才把大妃的名分议定,未必没有这个缘故在里头。”

彼时母妃正领着我在长寿宫做客,听德母妃这样说,不由劝慰道:“冯姐姐不要忧心太过,俗话说,先开花后结果。长公主今年才二十出头,先养了两个女儿,将来帮着带弟弟可不正好。”顿了顿,又道:“退一万步说,妹妹虽然不懂朝廷的事儿,却也知道娘家家世是妇人家的底气。当年太后许嫁公主,可是明明白白说好的正室嫡妻。有大周在,长公主怕什么?”

德母妃仍是叹气说:“妹妹你是以常理推断,可是赫赫那边是蛮族,哪里懂得礼仪教化?听说父死妻其母的事儿都常有发生。妄论什么糟糠之妻不下堂,想想我就一百二十个不放心。”

母妃细想想也是这么回事,但看着德母妃满面愁容,只得避重就轻地劝道:“帝姬,是个有主意的,会照顾自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