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老兄复来2(2 / 2)

五代十国往事 南无臭蛋 3417 字 11个月前

王延钧在王延禀斩首王延翰之后,才进入福州,一说是当天就进了,另一说是次日才进。真那么巧?偏偏让王延钧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最关键的问题,是二人起兵的原因。从现有史料来看,似乎就是单纯的“看你不爽”,我个人认为,王延翰之死比朱友珪之死还要诡异。

无论其中有何种阴谋,总之,王延钧在王延禀的大力拥护下,顺利推翻了王延翰的统治,成功取而代之。

王延钧上台后,改名为王鏻,老规矩,沿用王延钧。

后唐李嗣源任命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册封琅琊王,其实册封的头衔、官衔很长,什么金吾卫大将军啦、检校太师啦……我们只挑几个有代表性的。

王延钧随后进贡了一些土特产,如犀牛角、香料、海鲜等等。

李嗣源很高兴,进封王延钧为闽王。

王延钧又进贡了金器一百两、银器六千五百两、绸缎三千匹,另有犀牛角、龙脑、玳瑁、珍珠、香药等物品,作为谢恩礼。

王延禀自恃拥立之功,嚣张跋扈,并且势力已经堪与王延钧平分秋色。他一日攻克福州的恐怖战斗力既是一段神话,又是一个噩梦,是王延钧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

王延钧对自己的这位哥哥十分忌惮,特别是他临走前说的那句话,“勿烦老兄再下”,如一把无形的利剑,让王延钧如芒在背、如坐针毡,成为王延钧的心腹大患,必除之而后快。

天成四年(92912月,王延禀忽然宣称自己身染重病,无法履行工作职责,直接上疏后唐李嗣源,表奏儿子王继雄为建州刺史,接替自己。李嗣源准奏。

那时候,刺史、节度使等病危时,都要向朝廷表奏自己的接班人。在正常时期,这是朝廷绝对不能允许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以来,中国就进入到中央集权制,地方官员要由中央朝廷任命,各级官员都要向皇帝负责,皇帝可以世袭,市长、高官岂能世袭?

但随着唐朝末年中央朝廷的逐步衰落,强地方、弱中央的趋势愈演愈烈,中央朝廷早已失去了对地方上的掌控,防御使、观察使、节度使等基本默认为世袭,只不过保留了“表奏”的形式,向中央朝廷写封奏表,意思一下,给中央一个面子,朝廷百分之百会批准,否则就是一场大战。

然而王延禀的这波操作却暗藏玄机。因为实际上他并不直属于中央朝廷,而是王延钧的部属,即便他真要把位子传给儿子,也该由王延钧表奏。然而王延禀却绕过王延钧,越级直接联系后唐李嗣源,如此一来,就等于把建州等土地交还给了后唐中央政府。

王延禀等于公开表示,要脱离王延钧的大闽国,从此在政治上与他平起平坐。非常婉转、含蓄。

分疆裂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王延禀虽然名义上只是建州刺史,但他实际控制了大半个闽国,他本人能征善战,且资历深厚,在军中颇有威望,不臣之心又昭然若揭,公然勾结后唐,若再不有所动作,恐怕早晚要被他夺走江山基业。

于是,王延钧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诈病,我也诈病。

长兴二年(9314月,闽国境内传出王延钧病重的消息,随后,一封讣告发到建州,说王延钧已死,请去吊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