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第五十三章 顺藤摸瓜苏暮败露(1 / 2)

穿成心机丫鬟后 闫桔 14228 字 2023-05-15

在寿安堂坐了许久, 顾清玄才回去了,他去书房把羊皮地图翻出来查看。

一般情况下民间极少有地形图,就算商旅手里有, 也仅仅只是简易版, 起到普通的指路作用,并不全面。

而精细化的地形图涉及到军政布局,掌握在朝廷手里,若是泄露,是要杀头的。

顾清玄大概看了看鱼镇的位置, 随即拆开许诸呈上来的书信,是张和从嵩县那边送过来的。

因是走的官方投送, 怕被人中途查拆,那书信是以家书的模式呈现, 问了些平安,从未提起过沛州鱼镇。

顾清玄从书信里抠字眼, 把它拼凑了出来。

沛州鱼镇离嵩县有几百里的距离, 他在地图上看了看,试图推测出苏暮的踪迹动向。

以鱼镇为中轴,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细看了一番。

那上面离苏暮所在的开州差了很远,并且开州只有小小的一个地方, 周边全是山峦, 极不起眼。

许诸的视线落到地图上的蜀地, 忍不住说道“倘若苏暮藏到南蛮之地,那才叫难寻。”

顾清玄没有答话, 心里觉得不太可能。

可是她身上太多的不可能,一时也有点怀疑。

指尖一点点划到“蜀地”二字上,他现在最懊恼的是他那容易哄骗的老娘为什么要给她嫁妆, 给嫁妆也就罢了,还非常大方许了不少。

她身上有足够多的盘缠,足以支撑她在这张地图上到处跑了。

顾清玄不由得头大如斗。

而嵩县的张和可谓跑断了腿,知道了鱼镇那边有苏暮的踪迹消息,立马赶了过去。

发现她踪迹的人是一名差役,先前顾清玄曾书信委托雍州这边寻人,他们虽然没有贴官方寻人启事,但有在动用渠道帮忙寻找。

那差役是隔壁州一个县城里的人,从一户孤儿寡母那里问到了苏暮曾在她家留宿了一晚的信息。

那妇人告诉他们,当时天色已经很晚了,画像上的女郎一身褴褛,问到她家借宿。

妇人原本不想留宿一个陌生人,后来听她说起跟家人走散颇觉可怜,这才勉强留她宿了一晚。

第二日一早那女郎就走了,临走时还给了几枚铜板以示感激。

张和连连追问道“那女郎可曾说过要往哪里去吗”

妇人回道“不曾听她提起过。”

张和又问了些其他,试图从妇人口中套出与苏暮有关的更多信息,遗憾的是苏暮非常谨慎,并未留下任何线索。

张和这才传信回京城,从鱼镇周边搜寻。

在这个消息闭塞,车马慢行的时代,要寻一个人无易于大海捞针。

张和一行人沿途吃了不少苦头,却不敢说什么,因为他心里头明白,说不定找的还是顾家未来的主母。

以目前自家主子的重视程度,多半是要寻回去做正房的,若不然何至于为着一个平民女子这般费尽心机折腾

若是这样一想,纵使再艰难,心里头似乎也平衡了些。

寻的毕竟是当家主母,怠慢不得。

在他靠着两足大海捞针时,平城的苏暮则欢喜不已,先前做的绒花靠曹大娘脱手了不少,居然吸引来隔壁县城的一小商贩。

那商贩觉得绒花好销,从曹大娘那里打听到牛家院子,特地寻了来。

当时苏暮正准备生火煮饭,听到门口的大黄狂吠,便出去看情形。

那商贩敲了许久的门,苏暮才去开了。

商贩姓余,称余三郎,个子矮矮胖胖的,苏暮的个头都要比他高些。她愣了愣,问道“这位是”

余三郎赶紧做自我介绍。

对方说明来意后,苏暮才放他进院子。

大黄见到陌生男人,立马狂吠。

余三郎怕狗,慌忙躲到苏暮身后,她连忙安抚道“余郎君莫怕。”

当即训斥了大黄几句。

它通人性,虽然没再狂吠,却充满着敌意,一直朝余三郎龇牙咧嘴。

苏暮把他领到屋檐下请他坐,又把隔壁刘老太送的柿子取了几个出来接待。

余三郎很怕那条狗,直截了当同她说了意愿,想购两百朵绒花到隔壁县试试看能不能脱手。

苏暮心中欢喜,当即把屋里的样品拿出来他瞧。

竹筛里的绒花品种有近十种,梅、兰、菊、牡丹、梨花、海棠等。

花色也配得多,光梅花就有红梅、白梅、粉梅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

余三郎一个大老爷们都觉得那些绒花惹人喜欢,好奇拿起一支海棠,只觉得娇艳活泼,栩栩如生。

苏暮耐心同他说起最受欢迎的几款。

二人就绒花一事商谈了许久,余三郎想订两百朵绒花,杀价四文钱一朵,先付定金,交货时付全款。

苏暮与他讨价还价,坚持只让一文钱的利。

曹大娘脱手是六文,给他五文,且要先付全款才会开工做,若不然这笔买卖没法谈。

她仗着东西紧俏,做出来的成品又乖巧,不愿意贱价,牢牢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人磨了许久的嘴皮子,最后余三郎才妥协了。

双方议定后,又协商交付日期和其他细节问题。

掰扯清楚了,苏暮才取来一块麻布给他写契约书,让他下次来提货时拿着契约书来交换。

余三郎是安心要做这笔买卖的,便按要求付了一吊钱。

苏暮把契约书给他,再三叮嘱提货要交它才会给。

余三郎点头称是。

把事情办理妥当后,苏暮才送他走了。

待他告辞走远,苏暮关上院子的大门,满心欢喜地回去掂了掂桌上的一吊铜板。

这可是今年的房租钱。

两百朵绒花要费不少功夫,她先去生火做饭,把午饭用了后才去看剩下的蚕丝还有多少。

近来她都没再去开州,但凡要进材料都是托城里的其他商铺帮忙捎带,再给些路费即可。

目前所用的材料欠缺,她拿着缺乏的东西委托街头卖玉器的鲁老儿捎带。

这几乎已经成为了街坊邻里间的默契。

去一趟开州不容易,有时候专门跑一趟又嫌麻烦,便委托他人,再支付路费,不白跑,大家都愿意帮衬。

苏暮很喜欢这里的风俗人情,淳朴,没有那么多是非争论。

像隔壁邻居刘婆子就非常和人,她家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成熟时会摘些给她。

苏暮也懂得人情世故,会送几朵绒花给她的儿媳妇和孙女,邻里间的氛围极好,也是当初她愿意在这里落脚的重要原因。

冬日里气温低,愈发寒冷,苏暮长时间坐在桌前干活,容易手脚冰凉。

这个时候用炭盆太早,她便用烤火炉暖腿。

所谓烤火炉,则是用竹子编成的竹罩,中间放上一个小陶盆,把生火做饭烧的柴灰铲进陶盆里,最上面用灰保住里头的火星,使其缓慢熄灭。

拿不用的旧衣裳盖到竹罩上,放到腿边,余温暖洋洋的,便不会感到寒冷。

屋里的门窗都关了,自然比外头要暖和许多。

狸花猫和霸王鸡难得的和谐起来,它们乖巧地守在门后,狸花猫蜷缩成一团睡觉,旁边的霸王鸡则贴着它打瞌睡。

屋内寂静,只能听到剪子有节奏的哧哧声。

一人,一鸡,一猫,格外祥和安宁。

把竹篓里的绒条全部打尖完后,苏暮才扭了扭颈脖,活动一下僵硬的肩颈。

她要休息会儿,便去剥了两个柿子来吃。

到院坝里转了一圈活动筋骨,外头的风吹得哗啦啦响,天色阴霾,隐隐有下雨的迹象。

不出所料,晚些时候迷蒙细雨洒落而下。

外面的光线不好,影响做活计,苏暮便搁到一边坐到摇椅上歇着。

狸花猫还没走,轻巧地跳到她身上蹭了蹭。

苏暮撸了两把,它喵呜叫了几声,眯起眼睛蜷缩成一团,极其享受的样子。

外头的雨声愈发大了,整整下了一夜。

翌日难得的艳阳高照,隔壁刘老太家的小孙女刘晴送来一筲箕栗子,说是先前去山里捡的。

小姑娘才十二三岁的模样,生得极其讨喜。

这个年纪的少女自然也爱美,喜欢那些漂亮的小东西。

苏暮得了栗子便许了她一件绒花,随便她挑。

刘晴却拒绝了,不随便拿人东西。她似乎对做绒花很有一番兴致,苏暮便教她用针篦梳理蚕丝。

刘晴兴致勃勃上手,做得像模像样。

平时苏暮都是一个人,如今多了个小姑娘,屋里便热闹了些。

刘晴性格活泼,叽叽喳喳的像只小麻雀,苏暮跟她处得来,也会同她唠八卦。

这会儿冬日里大家都没有什么事,相对空闲,此后刘晴每日都过来玩耍,苏暮便教她打杂,给她一些铜板做酬劳。

那小姑娘欢喜不已,有酬劳拿特别勤快,但凡她吩咐什么,她就干什么。

苏暮要忙着赶货交给余三郎,如今有她帮衬处理杂活,速度则快了不少。

刘老太也放心自家孙女在隔壁耍,屋里头没有男人,干净,若是其他人家,还不一定乐意,毕竟是半大的姑娘。

将近忙活了近一个月,有小帮手梳理蚕丝,干一些琐碎细活儿,苏暮才总算把两百朵绒花赶做出来了。

两人得了空闲,苏暮买了些酥糖犒劳小姑娘,并且还给了她八十文铜板。

小家伙第一次挣了钱,欢喜不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